公开(研究)课情况
执教 教师 | 沈亚南 | 开课 时间 | 2021.10.18 | 学科 | 语文 |
课题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
主要 研究 问题 | “核心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式语文学习,打破传统重双基、重读写的浅层课堂壁垒,建立核心问题引领下的问题场域,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多元化。 | ||||
相关 研究课题 | 培养训练师生的思维能力、研究力、创新力,实现个体生命的最大化、最久化、最优化的发展,把握核心问题的基本特征、理解“理解”的真正内涵,探究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设计核心问题的策略,做到为学生真正的理解而设计,为理解而教。 | ||||
附教案一份 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比较两诗形式和情感的不同。 2.比较两首诗歌的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学习的方法是和王绩的《野望》放在一起来整合比读。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 二、读懂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诗,订正字音。 2、可以适当地拖音,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3、思考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的原因。 (一)朗读,感受音律 1、师生共同合作朗读,体会两首五言诗在音律上的不同。 2、再读,体会两首诗音律的差异。 (二)品读,体会意象 1、诗中写到哪些景象? 2、列出两首诗中的景象,试着用下面的句式描述两位诗人笔下的秋天。 陶渊明(王绩)笔下的秋天是________,你看…… 示例: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宁静闲适的,你看篱笆周围的菊花盛开着,散发出幽幽的清香。信步走去,采摘几朵细细观赏把玩,不经意间一抬头,巍巍南山就静默在眼前。 3、再读两首诗歌,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 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中的“庐”,让人想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想起“南阳诸葛庐”,从“结庐”和“而无”中我读出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陶渊明。 (三)拟题,揣摩意境 1.《饮酒(其五)》是组诗中的一首,诗中并未提“酒”,题目和内容不太吻合。如果你来给这首诗重拟一个题目,你会怎么拟? 2.《野望》中的“望”是看,“悠然见南山”的“见”也是看,二者能否互换? 辨析(任选其一): 《野望》能否改为《野见》? “悠然见南山”能否改为“悠然望南山”? 三、读懂诗人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我们需要借助资料,走进诗人的时代,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他的祖上虽作过大官,但到他时,家境早已没落。他少年时接受了儒家用世思想,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在那个时代,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亲眼目睹官场的黑暗与争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归隐后有两次出仕机会,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他辞而不就,宋元嘉时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也拒绝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朝代交替,战乱频仍。他曾三仕三隐,在官场和田园间徘徊。曾作诗云:“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表达既希望有司赏识,建功立业,又希望身心自由,不受伤害的意愿。他们笔下的田园生活: 王绩的田园生活: 无人堪作伴,岁晚独悠哉! --《黄颊山》 所嗟同志少,无处可忘言。 --《古意六首(其一)》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其二)》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1、 根据助读资料,思考、讨论: 教材中写陶渊明的归隐是“辞官归隐”,写王绩的则是“弃官归隐”,你觉得是有意区别还是无心所致? 小结:王绩的隐居生活是孤独、苦闷、寂寞的,他的隐居是逃避型、隔膜式的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愉悦自得、心灵安适的,他的隐居是自主型、沉浸式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什么样的处境,心灵的宁静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四、读出自我 1.你更喜欢哪首诗中的生命状态?为什么? 2.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选择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如果你们班转来了一位新同学,需要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你会用哪句诗来劝慰他? 结语:希望大家都能面对生活的改变时,不忘初心,安之若素,沉浸其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 | |||||
教 后 反 思 | |||||
这是统编八上的两首诗,《野望》在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饮酒(其五)》在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里。两首诗歌同为田园诗、隐居诗,从内容上来讲算是同质诗歌。但两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是不同的,折射出诗人不同的生命状态。这种不同,常常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和我自己的生命状态。今年中学开始晚自习,学生和我都要从早上入学,到晚上8点放学回家,学生回家洗漱完已经不早,有的还要背书做课外提高作业,我回家还要继续和上五年级的儿子斗智斗勇,大家的生活很多都难免诉苦抱怨。 有了这些经历,再读《野望》和《饮酒(其五)》,就想用两位诗人的生命状态,启发学生也启发自己去思考,面对改变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是像陶渊明一样沉浸其中发现美好,还是像王绩一样与眼前的生活隔膜?基于这样的感受,我把两首诗作为主题型文本整合在一起,基于核心问题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围绕“为什么将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为核心问题”,试图透过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设,引领学生通过1、朗读,朗读音律、2品读,体会意象,3拟题,揣摩意境进而读懂诗歌、进一步读懂诗人、并读出自我。最后作业依然围绕着诗歌整合的核心问题,学生将七上课内古诗自行选择,按诗人际遇、诗歌内容、类型等自行整合阅读,找出其相同与不同,增加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也将学生的诗歌整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结构化学习做了充分准备。 不足之处:1.这节课学生的课堂状态还是比较好的,参与比较充分。我与的交流对话也很愉快。2.这个课设计时,我定位为主题型,实际操作中,指向主题的环节好像不太充分,在品读上比较用力。3.设计不等于课堂实操,更多是一种教学设想,把很多种可能都写在教学设计中了。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要灵活机动的,要不断调整预设流程,适当简化方案,以便凸显教学指向,加大训练力度。4.整合教学不同于单篇教学中的“穿插”,两篇的分量是一样重的。不是为了读懂某篇而用另一篇来补充理解。一定要聚焦,有舍才有得。5.整合阅读教学一定要聚焦,有舍才有得,不舍就会是一盘散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