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一)
学习内容的主题 |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提高课堂效率 | 来源 | 网络 | ||||
作者(或讲座人) | 学习时间 | 2021.9.14 | 学习者 | 吕月华 | |||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很多教师对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等缺乏良好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 (一)单句直问,随意性较大 课堂上教师经常提出“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问题,学生只需回忆课本或者教师说过的话就可以回答,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平庸的一问一答,把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变成了提问方式的“灌”。 (二)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为了急于获得问题的答案,只让个别优生回答,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满堂灌”,只不过是学生向学生灌输而已。同时当前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学生齐答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这种的行为,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教学活动中的不平等,使得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 (三)设计没有梯度,缺少启发性 初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的原料,如果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尚未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没有掌握必要的事实,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那么,学生头脑中这种灌输的来的“概念”和“规律”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
学习心得: 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进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有时教师要有意为之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如前不久的全国阅读教学研究年会上,徐州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为了消除舞台上上课造成的紧张拘束气氛,让学生放松地来称呼自己“于老师”为“于先生”、“于阿公”、“于永正老师”、“于永正同志”,于老师自己都没停住。最后,终于有学生大胆地喊出了“于永正”,于老师愉快地喊了声“到!”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稚气未脱的孩童之间真正做到“零距离”,后面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就再不会有陌生感、距离感。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二)
学习内容的主题 |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提高课堂效率 | 来源 | 网络 | ||||
作者(或讲座人) | 学习时间 | 2021.9.21 | 学习者 | 吕月华 | |||
二、核心问题的特征 “核心问题”指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1]。作为核心问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针对性 每节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出核心问题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为核心问题的设置明确了难度标准。 (二)启发性 核心问题要有启发性,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例:在教学浮力知识时,某教师却是这样向学生提问的:“铁块放入水中将沉,但用铁块做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2]学生则无法立即作出回答并产生认知冲突。提问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是有效提问。 (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答案情况唯一的封闭型问题而言,即指至少是答案的可能情况不确定、不唯一的问题。核心问题一般是开放型问题,问题解决路径或者解决标准多种多样。 (四)适时适度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 悱”状态时,教师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引出核心问题和点拨是最高效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时间和频率数量要设置合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 |||||||
学习心得: 第二,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同样在这次阅读会议上,江苏省锡山高中的唐江澎老师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案,把班内学生分成6个小组,团团围坐,并按一到六号作了明确分工。每次讨论有主主持,有人汇总,有人记录,有人代表大家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看热闹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人做旁观者,混迹其间。像支玉恒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就组织了一些学生“嘉宾”做“实话实说”节目,但他同时也没忘了安排哪些学生当“现场观众”,哪些学生当“电视机前观众”,到什么时候该有什么反应,这就保证了每位学生有自己的角色,并关注表演者的发言。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三)
学习内容的主题 |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提高课堂效率 | 来源 | 网络 | ||||
作者(或讲座人) | 学习时间 | 2021.9.28 | 学习者 | 吕月华 | |||
学习摘要: 三、核心问题的提出策略 精妙的核心问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有效的设计核心问题呢?教师设计核心问题时, 往往有一个设计、修改、试用、调整的较长过程。除了设计好核心问题,还需要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由内在联系的派生问题,这些派生问题与核心问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而系统的高校学习。 (一)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 认真研究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分析学生的知识、方法、能力等学习基础, 确定本节课应该达到和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核心问题。 (二)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设计核心问题 针对新授课时,教师首先要进行教材分析,阅读教科书及各类教学参考资料, 从学科角度理清教学内容脉络,确定可能拓展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课本,从课本出发进行提问。 例:八上第一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那么我们能不能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及“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度的大小呢?”这两个原问就可以直接作为核心问题。例:八上第一章《水的压强》:“那么,压力产生的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及“根据实验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应当怎样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作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 | |||||||
学习心得: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目标过多了,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一节课中词语画了20多个,光学习词语就花了将近20分钟。有此词语无关紧要,学生识记负担过重,反而把必须掌握的也遗忘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应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习慢慢掌握。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屏幕上一下子打出1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记得魏书生老师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运用是否恰当,初看很简单,但学生学一个能掌握一个,效果很好。所以,不少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重点解决的一两个问题,在上课结束前小结完成情况,这比教师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四)
学习内容的主题 |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提高课堂效率 | 来源 | 网络 | ||||
作者(或讲座人) | 学习时间 | 2021.10.10 | 学习者 | 吕月华 | |||
学习摘要: (三)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设计核心问题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认真、理性地分析,并把“错误”作为进一步学习的素材。既可以是作业本上的错误,也可以是学生平时的练习卷、检测卷,以及对学生错误问题的延伸和知识的拓展。 (四)抓住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设计核心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由于对有关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导致思维中断。此时,针对学生思路受阻的原因科学设置核心问题,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下去。如: 浙教版八上第二章《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片段: 这一节中关于“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学生的前概念中就会认为“测煤油的这支温度计升高更快,煤油吸收的热量更多,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本段内容的核心问题“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你能比较出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哪个强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当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还应当设计以下几个派生问题: 1、物质的吸热情况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实验中如何判断水和煤油的吸热多少?[3](预设答案:通过比较加热时间)2、实验中对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它们的吸收的热量是否一样?3、如何设计实验表格,并在表格中体现你的实验方法? | |||||||
学习心得: 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乃至独特的风格。当然,这要建筑在他对教材(教学资源)的完整理解和透彻把握上,建筑在他对课堂教学流程的熟练操作和具体教学技能的巧妙掌握上,建筑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准确估价和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上,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修养,磨练自己的语文能力专长,发展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废除了言语霸主的地位,教师还能不能讲呢?成了学习主人的学生真能自己来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吗?课堂训练是否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课堂讨论探究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主导产品”吗?问题似乎很多,各种讨论也故意地不设结论。这让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迷惘。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