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析
教学内容 | 《呼兰河传》 | 执教老师 | 吕月华 | ||||
班级 | 七3班 | 时间 | 2021.11 | 评析老师 | 吕月华 | ||
教学 现 象
|
一、情境导入 1、课前黑板上写下: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让学生齐读,并问这句话写了什么?回答:童年的游戏。) 白居易就是用这句诗来追寻自己已经逝去的美好童年。是啊,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曾是美好的。正如作家萧红说的: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童年,走进《呼兰河传(节选)》。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引用了白居易有关追寻逝去童年的诗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尽快融进课堂。 2、本文是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部分,但也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并没有给它取题目,如果让我们来给课文取个题目,你会怎么取?(课前布置的预习) 预设:祖父和我;祖父、后花园和我;自由的童年。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了三个关键:一座后花园,两位人物(我和祖父),一段快乐的童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二、走进后花园,感受自由快乐童年 先让我们走进后花园,感受自由快乐的童年。快速浏览课文,请大家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后花园?因为这里有什么? 句式:这是一个 的后花园,因为这里 。 预设: 景:生机勃勃,自由快乐,五彩缤纷。(第2,3,4,28小节) 指导阅读:读出童真童趣,活泼可爱,生机活力。 事:“我”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第7,9,25等小节) 指导阅读:师生合读,教师读祖父,学生读“我”,以第7节为例。 (追问:1、看上去“我”是在栽花、拔草、种小白菜,实则呢? 预设:瞎闹、玩耍、捣乱。 2、从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人? 3、面对调皮到甚至任性的我,祖父始终只有一个表情,是什么? 预设:笑。找出有关“笑”的句子。 4、从中看出祖父是怎样的人?) 人:祖父:慈祥、勤劳、宽容、豁达、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的老人。(抓神态“笑”分析) “我”: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充满童趣,调皮,率性而为,天真自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后花园,因为这里的植物可以随意生长;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后花园,因为这里的蝴蝶有大红色的,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色的;这是一个充满爱意的后花园,因为这里的祖父能无限包容我的肆无忌惮。在这后花园中,所有的生物都能自由快乐,率性而为。最使我们有这种感触的就是第28小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小节。 问题:参考书后第四题,有人认为,这段应当用舒缓的语调读出后园的诗意;有人认为,应当语气急促,一口气读下去,读出小女孩的天真;还有人认为,这里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喊”出来的,因为这是一个小女孩的自由天地。你认为呢?请大家四人一小组,把这几种方法都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更偏向于哪一种? (阅读建议:1、因为本段较长,你可以随意选择几句进行试读,注意一些重要字词。2、四人都读完,推荐一位同学为代表全班朗读。如果四人都读完就回座位。) 设计意图:完成教学目标1、2和到成教学重难点1。 师过渡: 在这后花园中,与我为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有生命的。上个周末,我让同学们也走出校园,去感受这春天的美好和活力,并拍下了照片。(展示学生的作品) 仿写: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择照片中的一些景象作为对象,仿写几句附加在第28小节之后,或插在第28小节中间,与上文链接。你想写多长就写多长,愿意仿哪几句就仿哪几句。 预设:青草绿了,就像青草梦醒了似的。豆苗长高了,就像豆苗伸长了脖子似的。青菜愿意长多大就长多大,若不愿意,就匍匐在地上,没事偷着乐。蜜蜂随意地唱,若不唱了,就在花瓣上歇息,就在空中打转,爱转几圈就转几圈。 教师小结:同学们精彩的补充使这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得到了延续。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却始终只有年迈的祖父和年幼的“我”。为什么呢?萧红的童年真有这么幸福呢? 展示PPT: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萧红《呼兰河传》 师追问:通过这段文字,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刚刚那个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小女孩心中,是否还缺少了什么?这样的童年又是怎样的? 预设:父母的爱。孤独寂寞的童年。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萧红写作背景。 三、走出后花园,体味萧红别样人生 1、不论是自由快乐的童年,还是孤独寂寞的童年,就这样过去了,走出了后花园,萧红走进了外面的世界,走进了另一种人生。那成年萧红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材料: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爱”和“温暖”的一生。 2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漂泊流浪,极不安宁的生活。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与萧军结合后又分开,感情受挫;后患严重肺病,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开刀病情恶化,最后于1942年1月22日孤独一人客死在孤岛香港,年仅31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在去世前一年完成。 2、一吐为快 写下了彩色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黑白的;写下了温暖童年的萧红,她的人生是冰冷的。相信大家通过对萧红和《呼兰河传》的了解,每个同学都有一肚子的话想说,请参照句型说一到两句话。 句型:萧红,从你的生平和你的《呼兰河传》中,我知道了 。 预设:萧红,从你的生平和你的《呼兰河传》中,我知道了你自由快乐的童年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 萧红,从你的生平和你的《呼兰河传》中,我知道了对病重的你,祖父、后花园和童年生活成了你精神上的最后寄托。 萧红,从你的生平和你的《呼兰河传》中,我知道了虽然现实是残酷的,虽然你遭遇了很多不幸,但你依然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师小结:是啊,反观我们中间,有人因父母不肯买名牌而觉得生无可恋,有人因学习太苦太累而选择逃课赖学。而萧红却能把丝丝温暖汇聚起来对抗命运的悲惨和黑暗。正如她曾经说过:“世间给我以仇恨,但只要有一丝温暖,我的眼睛将永远澄澈。” 设计意图:通过对萧红写作背景的进一步了解感悟到萧红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3、再拟题 所以,祖父、后花园、呼兰河小城、童年……对于漂泊困顿中的萧红有着更深的意义。请同学们带着新的感悟重新为文章拟一个题目。 设计意图:开头初拟题,学完文章,在对文章的深度了解的基础上再次拟题,资源的再利用,同题的再开发。让学生更深层次的对文章的情感掌握到位:充分理解萧红热爱生活的心,并让我们也能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
| ||||||
评
析
| 记得张立成校长谈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独到看法,他认为试教的关键是:促观念的更新,行方式的转变。张院长还强调教学方式的中心要由“教”转到“学”,即从“教师为中心”转到“学生为本位”。但这其中并不是说教师的地位有所下降,反而提升了教师的重要性,因为在这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灵活地设计教案,使课堂活起来。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认为,在教学中真正的“活”不仅是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有教师的“活”教,才有学生的“活”学。 首先教师的“活”教,是针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教,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教,而不是拘泥既定方案的教。 记得我上《呼兰河传(节选)》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预设了一个很简单的环节:走进后花园,感受自由快乐童年。其中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让我们走进后花园,感受自由快乐的童年。快速浏览课文,请大家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后花园?因为这里有什么? 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这是一个能学到知识的后花园。”显然这位同学读书不仔细,完全是找到文中一点细枝末节加上自己的想当然就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个答案。如果这种时候,我要按照既定教案上下去的话,就只能直接说,这位同学的答案是错误的。其他同学继续找。但是这样做显然不是“活”教。所以既然这位同学明显是因为读书不到位,我就顺着他的这个答案问他:“你是从哪里看出这点的呢?”他回答说文中祖父有教“我”如何辨别谷子和狗尾巴草。我就抓住时机引导他再仔细读课文,在读通课文后他终于发现了文中的“我”根本没有仔细看也没有仔细听,所以并没有学到知识,随后我再引导他,文中其实还有其他地方能看出“我”搞混植物的。他继续细看课文后找到回答说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扔了,最后他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后花园,因为“我”在后花园里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 在课堂中,这种突发状况实属不少,尤其是学生思维越轨的情况,他们会从横向回答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离奇古怪的答案,形成一种横向干扰,这就是网络上说的“打横炮”。面对这种情况,就不能再强行按照既定教案去教,采用顺势而导的方法把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拉回来往往会使课堂更加灵活,学生对知识点也会掌握得更加牢。 其次是学生的“活”学,就是看他有没有“动”。张院长也说,课堂上,千万不能让学生空下来,要让学生“忙”。而这种“忙”并不是瞎忙,不是表面上气氛热烈,踊跃举手。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动,是“看眼睛有没有动,嘴巴有没有动,手没有动,思维有没有动,语言有没有动”。 我们教师往往觉得一堂好课就是气氛热烈,发言踊跃;或是一问就答,一答就对。其实不然,孩子与成人之间有差异,不同学生、不同班级课堂学习态度和表现都有差异。而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性,然后放低自己的教学姿态,站在学生的水平线和视角上设计教案,将自己和学生真正融为一体,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有质量的读,有质量的思考,有质量的说,有质量的写。 我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时候,设计了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动起来。 环节一、朗读诗歌 主要通过揣摩朗读,让学生从停顿、语速、重音、语气语调四大注意点进行揣摩,分别通过自由朗读、个别朗读、全班齐读等各种方式来使学生做到有质量的读。 环节二、理解诗歌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对文本诗歌的故事情节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们站在诗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情节。 注意:生动不等于翻译;第一人称不等于作者。 2、从你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画面?请用四字概括。 明确: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 3、下面是我从中选择的一个画面,我已经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了。请你们也仿照我的示例,来选一选,写一写。 注意:①格式:读了这几句话,我看到了……②内容要生动形象。 我主要创设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别从对诗歌故事情节的掌握、对情节的高度概括以及对画面的生动描述三个方面来理解诗歌,由浅入深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让学生做到有质量的说,有质量的写。 环节三、赏析诗歌 1、前三段是叙事,写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很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说嘛? 2、中国有句古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在如此“穷困”的处境却不“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你能否联系当今社会,来谈谈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3、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面前,你想对这位可爱的老人说些什么呢? 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深入赏析诗歌,从而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这样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做到了有质量的思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