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析
教学内容 | 《老王》 | 执教老师 | 丁芸波 | ||||
班级 | 八(3) | 时间 | 2021.10 | 评析老师 | 吕月华 | ||
教学 现 象
|
《老王》(一) 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在记忆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人呢?他有什么事情令你难忘?(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有因感动让你难忘,有因开心让你难忘,有因惭愧让你难忘。著名女作家杨绛永远都忘不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他就是老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抓住中心(10分钟)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告诉我,文中哪句话最关键?(4分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 不幸者是指谁?(老王) 3、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身体残疾;以蹬三轮为生;住着塌败的屋子;经常被撞得半面肿胀、没有亲人) 4、面对自己的不幸,老王是怎样做的? (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同样的价钱,送的冰大一倍;送钱先生上医院,执意不收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5、杨绛一家也是善良之人,几年过去了,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是因为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关照不够) 6、特别是哪件事情触发了他的这种感情?(过渡) (送香油和鸡蛋) 三、精段品读,感悟人物(12分钟) 1、 指名朗读8至22自然段,请找出关于老王的描写。 肖像:直僵僵、面如死灰、眼上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我不吃、我不是要 动作: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攥着钱、滞笨、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我们可以想象老王当时是怎么想的?(感谢杨绛一家,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 四、迁移拓展,主旨升华(16分钟) 1、老王走了,一个不幸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人世,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4分钟) 2、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幸者,他们正在劳苦奔波,却还饥寒交迫。请看:(展示:几幅感人的不幸者的感人画面) 3、 教师配乐解说,创设情境,亮点突现。(2分钟) 4、 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将你的内心表达出来,请加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描写,我手写我心。(5分钟) 5、 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5分钟) 五、总结:(2分钟) 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真爱以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那么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让我们在歌声中祝福老王:一路走好!(播放歌曲) 《老王》(二)
一.导语设计(1分钟) 我们许多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我们可能会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十分关注,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甚至是不幸的人,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杨绛和一位车夫之间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3分钟) 1、 交流、简介作者 2、 字词: 塌败 取缔 伛僂 翳 骷髅 滞笨 愧怍 三.解读背景(3分钟) 主要是课文中有关背景的句子的解读。 四.设问导读 (一)、评说老王:(6分钟) 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 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 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 院、塌败的小屋里。 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老王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是个不幸的人,表现在他瞎了一只眼,住在破落大院的塌败的小屋里。 老王是个孤独的人,表现在他没有老婆,没有孩子,精神孤独。 老王是个勤快、本分的人,表现在他每天跑上三楼给“我们”送冰,冰比人 大一倍而冰价相等。 老王是个善良的人,表现在他送“我”先生看病,坚决不肯收钱。 老王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表现在他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给“我”家。 (二)、品味老王:(15分钟) 文中哪些句子敲开了你的心扉?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些文字让你张 开了想象的翅膀?哪些场景引起了你对往日某段生活或某个场景的联想?哪些妙语让你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请你拿起笔在书上做好批注。 1、精读。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2、小组交流体会。 生: 第8段的肖像描写很感人。“他面如石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 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的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的白骨”。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借僵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和不经打的特点传神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折磨而变得恐怖、瘦弱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深深的同情。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没有” 三字表明老王老实本分,没有占我们便宜或欺负我们的意思。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这句话中,用“好”和“大”两个 修饰词,表现了“我”很感动,“我”对老王充满感激之情,朴实的语言中包含 深情。 …… 五.质疑探究(12分钟) 1.找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提出问题,准备小组交流。 2.小组讨论解决。 3.推荐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生: 第8段的肖像描写,我觉得所用词的感情色彩有点问题,作者描写老王像 棺材里倒出的僵尸,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皮,这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同情老王,运用这样的语言是否与作者的情感不谐调? 文中“我”一家对非亲非故的老王给予了一些帮助,而文章结尾却写道: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第10自然段中“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 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里“十个二十个”与“多得数不完”是不 是矛盾了呢? 六.拓展导创(5分钟) 关注“老王”: 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 ||||||
评
析
| 一、两者比较: 1、从目标看:这两课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通过对老王这个人物不幸的感知,去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以善良体察善良”。 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是和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从教学流程看,《老王》(一)这个教案应该是目前最普通的教学设计思路之一,它所表现出来的弱点有明显:首先,它导入时间过长,让学生自由发言,局面控制不太好。其次,10分钟问了六七个问题,很难做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再次,精段品读,感悟人物这一块是很关键的,但是显得拘谨,没有想办法深入下去,也没有想办法让教学的思路更加舒展。最后,拓展的时间太长,迁移16分钟的做法,课文的学习就很成问题了。《老王》(二)的设计,就突破了这种传统的做法。首先,它入题快。其次,同样是感知人物,它放得开,却收得拢,很好地检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再次质疑探究部分,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了学生,教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最后,拓展导创,谈作品感受,说“老王”,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关注生活。 3、从教学效果看,《老王》(一)按照预设,基本完成了目标,但学生课堂表现比较“循规蹈矩”,一问一答,波澜不惊,有时较沉闷。《老王》(二)比较灵活机动,虽有预设,但思维的火花不断被激起,学生的对答出人意料又精彩纷呈,课堂非常活跃。 二、寻根溯源 为何不同的教学设计它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呢? 因为《老王》(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又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了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品读老王时,听读之中,留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再让学生说“听读感受”,时机把握得好,效果达到最佳化。学生谈作品感受或回答思考题时,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情感交流与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构建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这样,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做到的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真实的课堂表现,情感的自然的流露,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与学生真心交流的天堂,学生真正地走入文本,教师真正地融入学生,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舒服,受学生欢迎,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真正学会学习。《老王》(一)“老师引导着”,这种问答式的引导实际上是在按老师的思维走路,民主何在?学生主动活动在哪?这堂课其实是摈弃了满堂灌的“满堂问”,从错误的一端到另一端。 三、获得启示 通过这两堂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时反思,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采用对话教学、话题教学,通过师生的对话,学习的材料就都一一展现出来了。教育教学中所说的“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各种方式的交流,也可能是语言的,也可能是相互参与的活动的,也可能是相互感染的情感的。“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说的是这个道理,但让学生抛弃文本中作者质感的语句,去抽筋削肉地啃骨头,这种教学是不足取的。再说,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思想情感,欣赏汉语运用的美感,都必须去亲近作者的文本,走出文本的前提就走进文本。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铁律。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