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研究)课情况
执教 教师 | 陆群 | 开课 时间 | 2021.12.21 | 学科 | 语文 |
课题 | 《智取生辰纲》 | ||||
主要 研究 问题 |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说阅读课中核心问题的设计 | ||||
相关 研究课题 | 《基于核心问题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 | ||||
附教案一份 教案: 教学目标: 2.课前同学们按照要求阅读了课文,请说一说你梳理出的故事情节,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大意。 明确:《智取生辰纲》是写吴用设“计”、晁盖领衔,智取杨志受梁世杰派遣押送到东京给蔡京祝寿的一批寿礼。 提示 :可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 预设: ①“智”用天时 吴用选择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天时。对此,书中有过这样的描写:六龙惧热不敢行,这一行押运生辰纲的军卒怎能不想喝一口酒来解渴?更何况此时杨志为了保险起见,还偏偏选择在正午的时候前行呢? ②“智”用地利 智取生辰纲故事的发生地点是黄泥冈的松树林。首先,黄泥冈远离人家,是一个偏僻的住所,发生的一切不容易被外人察觉。其次,在劫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吴用等人巧妙地利用了松树林掩盖了取药、下药的过程。最后,在事发之后,吴用等众好汉巧妙地运用这片树林做掩护,迅速撤出黄泥冈。 ③“智”用人和 小说中的人和主要表现在吴用等人的配合上。首先,客商之争是相互配合之智。贩卖红枣的一伙人要喝酒,卖酒的人不卖;杨志一伙人要买酒,卖酒人也不卖。正是这卖与不卖之间的配合,才使杨志最终放松了警惕。 其次,酒之争抢是相互配合之智。 “酒之争”发生在那半瓢酒之争中,也正是这半瓢酒才使众好汉有机会把蒙汗药不知不觉地放入酒桶之中。 ④“智”用矛盾 如下矛盾被吴用等人用来智取生辰纲:天气炎热与人无法忍受的矛盾;杨志一伙人的内部矛盾。因为杨志与伙伴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他在枣贩喝酒后仍然不相信是安全的,但此时他却再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自己的队伍了,于是悲剧发生了。 明确: 先是白胜挑了一个酒担子上来,吴用等人就假扮了卖枣子的客人,说自己觉得比较热,就去拿两个椰瓢去舀一个桶里的酒,在杨志等人面前喝完了。因为他们想要占一点便宜,刘唐就又在另一个桶里面舀了一瓢酒,然后就躲,拿着椰瓢走到了松林里头,那个时候吴用就把蒙汗药放在了椰瓢里,最后白胜再把那个椰瓢抢过来,把椰瓢里的酒往桶里一倒。杨志等人就觉得那两桶酒都是安全的,就拿钱买了剩下来已经放了药的那一桶酒,他们把酒喝下去,就晕倒在地上了。 三、品读杨智,是否有“智”? 明确 :文中从多方面表现了杨志的押纲之“智”。 首先,为了掩人耳目没有多带兵,杨志一行十五人,扮作普通客商。其次,押送途中,“智变行辰”:趁早凉走—“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趁天热正午时赶路 ;“智选路径”:官道不走,走偏僻崎岖小径,因为这样难走的路径,连歹人也不愿走。 还有,为确保生辰纲的安全,他千方百计地阻拦众军汉、虞候、老都管在黄泥冈松树林里歇息、买酒喝等,即使内部不和也不松懈,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智”。事实证明他的防备都是必要的。 小结:可见,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他为了押运成功,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四、失败归因,智中有“误” 1、杨志尽管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生辰纲最终还是被劫走,你认为杨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即时点拨。) 预设:对军汉们“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尤其是不注意协调好与老都管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制,这一矛盾的激化是致命的。军汉们敢不听从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冈松树林里休息,就是因为有老都管和虞候撑腰。 杨志在丧失了天时、地利之后,又丢掉了“人和”,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计活动:分角色读第三小节,体会杨志的粗暴蛮横。 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师生小结:正是由于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不讲究方式方法,不会处理内部关系,导致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堡垒不攻自破。失败自然不可避免。 客观原因: 1.梁中书的生辰纲,本质上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的不义之财。生辰纲被江湖人盯着打劫实属正常。梁中书的疑虑。 茅盾先生认为“梁中书用人不专”。梁中书曾有过珠宝被劫的经历,看重杨志的专业能,但怕他忠心不足,见财起意,于是,派老都管等放心的人随行制约杨志。 2. 吴用等人周密的谋划、知己知彼。 五、纵览生平,多智成空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杨志最终妥协,和他的人生理想有很大关系,他“指望把一身本事,博个封要荫子,也为祖宗争口气”,我们来看看杨志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2、汴京城杨志卖刀 六、拓展延伸: 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中,是否有“不智”之处? 明确:结合后面章节的文字,我们发现这起抢劫案没几天就被破获了,实在称不上一次“完美的犯罪”,更能看出吴用等人的“智”只是乡野教书先生之流的小智谋。 七、课后作业: 1.用卡片的形式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建立“小说人物档案卡片”。 2.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 | |||||
教 后 反 思 | |||||
《智取生辰纲》作为《水浒传》一书中的著名章节,在整本书中起到了勾连前后内容的作用。这一章节中不仅智取生辰纲的情节引人入胜,而且智取生辰纲这一事件对于杨志、晁盖、吴用等这些《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的命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读懂、读透这一篇文章,对于《水浒传》这一整本书阅读十分有益。 《智取生辰纲》作为一篇小说阅读课文,肯定离不开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提炼文章主旨。但是如果就按照这样的学科逻辑来上,课堂难免沉闷。我觉得按照学生的学习逻辑,抓住学生初读文本的兴奋点设计核心问题。 我围绕题目中“智”展开,分三个核心问题:1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的“智”表现在何处?2杨志失了生辰纲,他有没有体现“智”呢?3杨志的“智”最终却败给了晁盖等人的“智”,这是为什么?4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中是否有“不智”之处? 前面的三个核心问题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分析了杨志与晁盖等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一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要结合后面的章节的内容来回答问题。从后面的内容来看,这起抢劫案没几天就被破获了,实在称不上一次“完美的犯罪”,更能看出吴用等人的“智”只是乡野教书先生之流的小智谋。这样的问题,能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题。 我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既精减了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也更能捕捉到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一篇小说阅读课,有效地推进《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实现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核心问题的设计,让语文课堂灵动,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