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析
教学内容 | 《智取生辰纲》 | 执教老师 | 陆群 | ||||
班级 | 九1 | 时间 | 2021.12.21 | 评析老师 | 陆群 | ||
教学 现 象
| 二、回顾内容:“智”在何处? 提示 :可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 预设: ①“智”用天时。吴用选择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天时。对此,书中有过这样的描写:六龙惧热不敢行,这一行押运生辰纲的军卒怎能不想喝一口酒来解渴?更何况此时杨志为了保险起见,还偏偏选择在正午的时候前行呢? ②“智”用地利。智取生辰纲故事的发生地点是黄泥冈的松树林。首先,黄泥冈远离人家,是一个偏僻的住所,发生的一切不容易被外人察觉。其次,在劫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吴用等人巧妙地利用了松树林掩盖了取药、下药的过程。最后,在事发之后,吴用等众好汉巧妙地运用这片树林做掩护,迅速撤出黄泥冈。 ③“智”用人和。小说中的人和主要表现在吴用等人的配合上。首先,客商之争是相互配合之智。贩卖红枣的一伙人要喝酒,卖酒的人不卖;杨志一伙人要买酒,卖酒人也不卖。正是这卖与不卖之间的配合,才使杨志最终放松了警惕。 其次,酒之争抢是相互配合之智。“酒之争”发生在那半瓢酒之争中,也正是这半瓢酒才使众好汉有机会把蒙汗药不知不觉地放入酒桶之中。 ④“智”用矛盾。如下矛盾被吴用等人用来智取生辰纲:天气炎热与人无法忍受的矛盾;杨志一伙人的内部矛盾。因为杨志与伙伴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他在枣贩喝酒后仍然不相信是安全的,但此时他却再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自己的队伍了,于是悲剧发生了。 明确:先是白胜挑了一个酒担子上来,吴用等人就假扮了卖枣子的客人,说自己觉得比较热,就去拿两个椰瓢去舀一个桶里的酒,在杨志等人面前喝完了。因为他们想要占一点便宜,刘唐就又在另一个桶里面舀了一瓢酒,然后就躲,拿着椰瓢走到了松林里头,那个时候吴用就把蒙汗药放在了椰瓢里,最后白胜再把那个椰瓢抢过来,把椰瓢里的酒往桶里一倒。杨志等人就觉得那两桶酒都是安全的,就拿钱买了剩下来已经放了药的那一桶酒,他们把酒喝下去,就晕倒在地上了。 三、品读杨智,是否有“智”? 明确 :文中从多方面表现了杨志的押纲之“智”。 首先,为了掩人耳目没有多带兵,杨志一行十五人,扮作普通客商。其次,押送途中,“智变行辰”:趁早凉走—“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趁天热正午时赶路 ;“智选路径”:官道不走,走偏僻崎岖小径,因为这样难走的路径,连歹人也不愿走。 还有,为确保生辰纲的安全,他千方百计地阻拦众军汉、虞候、老都管在黄泥冈松树林里歇息、买酒喝等,即使内部不和也不松懈,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智”。事实证明他的防备都是必要的。 小结:可见,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他为了押运成功,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 ||||||
评
析
| 这两个板块是整堂课的主要环节。这两个环节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1、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2、杨志押纲有没有采取措施?他的“智”体现在哪里? 这两个核心问题能够顺利推进的前提是学生充分阅读文章,对文本的内容十分熟悉。在课前,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并用一节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熟悉文本。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外,我抓住上面的两个核心问题来解读文本,第一个核心问题解决了梳理文章主要情节、分析晁盖等人的人物群像这两个重要的教学任务。第二个核心问题解决了分析杨志的人物形象,也为后面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杨志曲折的人生经历做了铺垫。不过核心问题的提问方式与传统的小说阅读课的提问方式不同,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奋点、质疑点,让学生有探究阅读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学生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进课堂,在体验式的活动中理解文本,读懂人物形象。 这样的小说阅读了,我以往最起码要花2课时讲解。然而在我精心设计了核心问题之后,我仅仅用了一节课就带着学生解读完这篇文章,而且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很高,真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