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核心问题,让学生动起来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陆群
《智取生辰纲》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是这学期必读名著《水浒传》的节选片段。基于以上两点,我结合单元的导语,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理清故事情节。2、紧扣“智”,分析吴用等群体形象与杨志的个体形象。3、引导学生走进《水浒传》,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我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发现文章紧扣“智”展开。于是,我设计抓住“智”这个核心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有效读懂文本。
首先读出吴用等群体的“智”,就能读懂吴用等人的群体形象。吴用等人的“智”变现为:“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人和、“智”用矛盾。而他们设计的智谋最妙之处就是下蒙汗药的过程。施耐庵在写这一段时,是以杨志的视角来叙述下药的过程的。学生只有结合文章结尾的文字才能读懂下蒙汗药手段的高妙之处。基于这一文本特点,我设计了“复述下蒙汗药的情节”这一学生活动,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了吴用等的计谋的高妙,进一步把握吴用等群体是个团结协作、善于智谋的形象。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读出杨志的“智”。他虽然护送生辰纲失败了,但是在押送之前,他也运用了自己的智谋,他也有“智”,具体表现为:出发前,一行人扮作普通客商;押送途中,根据路况智变行辰;智选路径,选择连歹人也不愿走的崎岖山路。还有,为确保生辰纲的安全,他千方百计地阻拦众军汉、虞候、老都管在黄泥冈松树林里歇息、买酒喝等,即使内部不和也不松懈,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智”。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学生跳读课文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跳读与杨志有关的语段,筛选出与杨志的“智”相关的信息,总结出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他为了押运成功,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煞费苦心。这一学生活动训练了学生筛选文本的能力,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解读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特别是透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用贴切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
然而杨志最终还是失了生辰纲。所以我在第三个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杨志的“不智”,使杨志的形象更加立体。押送途中,杨志对军汉们“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尤其是不注意协调好与老都管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制,这一矛盾的激化是致命的。从这些内容中,我读出了杨志性格中的弱点: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不讲究方式方法,不会处理内部关系。然而,要将我的解读内化为学生的解读,就必须依托一个抓手。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第三小节的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杨志与军汉之间的对话,反复斟酌杨志的语气语调,解读出了杨志性格中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性格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杨志形象的分析更加全面。
最后,我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吴用等人在这一起劫案中的“不智”之处。吴用等人精心策划的这起抢劫案不出三天就破案了,可见抢劫案的实施不够周密。这个问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带有一定的思辩色彩。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更加仔细解读文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回顾情节,更全面把握吴用等人的群体形象,明确吴用等人的“智”不能算是最顶尖的智谋,他的“智”受其身份阅历的限制,毕竟他只是一个乡村教师。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及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智取生辰纲》一课,我抓住“智”这一核心问题,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解读文本更有抓手,通过小的切口窥视《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当然,整堂课还是一种教师牵着学生一路前行的感觉,还可以让课堂更开放一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