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一)
学习内容的主题 |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研究》 | 来源 | 中国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许雅琦 | 学习时间 | 2021.9.18 | 学习者 | 陆群 | ||
学习摘要: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为题:三、教师的提问多,学生的质疑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已经逐渐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下的“满堂灌”、“满堂问”走向“对话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上,课堂提问的数量已有了一定的控制,但令人遗憾的是,从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见图2-2)来看,笔者观察的80节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而且大多数的问答方式属于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其中语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的问题类型也过于单一化,学生的提问数量偏少,语文课堂中学生主动质疑的现象很难发现。从课堂的表面热闹来看,语文教师似乎将学生带入了具体的对话语境,但这种类型的师生对话中,语文教师仍然占有课堂对话的绝对话语权,在这种对话下,语文教师过于注重的是问题设计的艺术性,如果没有对话中所需要的平等话语权,那么这场对话就不会存在师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学生也就没有了相应的思考空间与话语空间。更多的语文课堂上呈现的画面是教师一味地提出问题,学生着急的回答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仿佛学生的课堂回答越精彩,教师的课堂提问越充满激情,表现出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就越高。但是课堂提问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应该属于此类问题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只有从这个层面来说,语文的课堂教学才是进入到了教育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总之,课堂提问为师生营造出了一个对话教学的氛围,创设了一个恰当、合理的语境,由课堂提问引发了对话,并在发展中融入对话。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所要重点关注的是问题设计更加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让学生善于质疑。 | |||||||
学习心得: 学则需疑,学贵在疑。然而我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质疑环节,忽视了学生探究质疑思维的培养。诚然,对于学生而言,她能够在课堂上更上老师的思路、精彩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长此以往,对于班级内语文素养较高的同学而言,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却得不到发展,课堂上呈现的最多是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解题技能的习得。 学生的思维容易固化,课堂上无法实现思维成长。对于班内语文素养较低的同学而言,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回答不多,所以越来越缺乏自信,不敢参与课堂。教师如果能转变评价方向,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将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展考虑在内,才能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问。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二)
学习内容的主题 |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研究》 | 来源 | 中国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许雅琦 | 学习时间 | 2021.10.11 | 学习者 | 陆群 | ||
学习摘要: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二、忽视核心问题的理念(一)核心问题的泛滥 核心问题是一节语文课堂的灵魂所在,是教师立足于课文的整体而设计的问题。而且,唯有那些最能帮助学生接触障碍、理解课文,最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才能成为一节语文课的核心问题,它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中随口提出的问题,而是相对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发问、凌乱发问而言的。 核心问题既不能脱离具体的课文内容而存在,又必须是对于文章具体内容的概括,力图将课文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知识点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教授《边城》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四个课堂活动:(1)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缩写;(2)理清课文的结构;(3)选取重要片段进行精读;(4)试着段式结构进行写作。四个课堂实践活动正如同课堂中的核心问题,促使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掌握了预设的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一些教师的核心问题设计既不是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教学内容而来,也不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提出,甚至更不是以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来进行呈现。一味地认为设计出适应于任何情况的核心问题才能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正是由于类似的错误认知,恰恰使教师“费劲心血”设计的核心问题成为了毫无价值的无效问题。因此,核心问题并不是全能问题,也不能死板的按照同一个模式去“套”核心问题的设计。 | |||||||
学习心得: 核心问题是需要教师基于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的。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情,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有差异的,没有可以套用的核心问题。 还记得十多年前,曾经听黄厚江老师讲一节作文课。黄老师的课堂风趣幽默,提问艺术也很高超。他巧妙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设计一个个问题,学生总会不自觉地一个个被他往“坑”里带,但是最后总能完美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黄老师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围绕课堂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课堂十分灵动。 这是黄老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他善于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的结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也要尝试着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围绕核心问题有序推进课堂的各个环节,让语文课堂更高效,让语文课堂更有吸引力。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三)
学习内容的主题 |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研究》 | 来源 | 中国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许雅琦 | 学习时间 | 2021.11.23 | 学习者 | 陆群 | ||
学习摘要: 美国的著名学者舒尔曼曾经提出一个关于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的理论,其理论的大致内容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的两次转化。正在这两种转化中,其第一步就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转化为该学科的逻辑体系,第二步转化就是在学科逻辑的基础上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符合班级学情并容易被学生领会接受的学习逻辑。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大部分学生也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持续的心态进行长久性的学习,学习的效能感才会与之增强。 (一)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 首先,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间存在着主客观之分。学科逻辑是该学科中知识之间排列的逻辑形式,是属于客观层面性质的;而学习逻辑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容时的思考逻辑,这一逻辑更多的是偏向于主观性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面对的是学科知识,这里的教学起点便是客观的学科逻辑,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主观性质的学生学习逻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提问形式来组织建构比较可观的学科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学科的文化知识是最基础的,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能够合理地将教材的学科逻辑转变为班级学生的学习逻辑才是其课堂教学走向高认知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唤醒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所在。 | |||||||
学习心得: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按照学科逻辑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逻辑。虽然在备课环节,我们一直强调要备学情。不过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目前能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但是我们却忽视学生的学习逻辑。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提问形式是怎样的?学生初读文本后,存在的疑问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学习逻辑,真正做到眼中有人,这才是有效设计核心问题的前提。 教师要将教材的学科逻辑转变为学生的学习逻辑,就要打破固有的课堂模式,合理地调整教学各环节的先后顺序,大胆地取舍教学教学内容。总之,核心问题的设计要真正能帮助学生扫清障碍,理解文本,满足学生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习得解读一类文本的方法。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四)
学习内容的主题 | 《初中数学课堂核心问题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 | 来源 | 中国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覃秋玲 | 学习时间 | 2021.12.13 | 学习者 | 陆群 | ||
学习摘要: 但无论是一个还是多个核心问题都应具有如下四个共性: 其一,体现数学知识的内涵。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乏味、抽象难理解的,而核心问题的设计通过对知识进行问题化、形象化之后使数学知识变得“活泼生动”,学生更容易感受知识。 其二,聚焦教学重点。核心问题直指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还能突破学习的难点,实现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其三,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核心问题作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一个载体不仅可以很好的呈现数学知识本身,更能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解决去深层次感悟知识。 其四,有益于教师灵活把控课堂的教学,把该花的时间花在关键处,通过核心问题的教学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例如,教师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思考,利用各种方式去设计出适合学情的核心问题,可以灵活多样,添加各种信息技术,例如几何画板、电子白板等电脑多媒体功能,可以把复杂图形分解为几个简单图形、可以添加辅助线,还能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这不仅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这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一种参考。 | |||||||
学习心得: 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能够让课堂灵动起来,也便于教师灵活把控教学,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更方便教师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这学期我开设了校级公开课《智取生辰纲》,我在第一遍设计教案时,按照小说教学的一般流程推进:梳理情节——人物分析——理解主旨。但是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太过于沉闷,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围绕题目中“智”展开,分三个核心问题:1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的“智”表现在何处?2杨志失了生辰纲,他有没有体现“智”呢?3杨志的“智”最终却败给了晁盖等人的“智”,这是为什么?4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中是否有“不智”之处? 这样的几个核心问题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分析了杨志与晁盖等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更能有效地推进整本书阅读,大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