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一)
学习内容的主题 | 概念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 来源 | 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蒋玲 | 学习时间 | 202109 | 学习者 | 李晓兰 | ||
4初中物理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概念及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 4.1核心问题概念界定 核心问题是基于物理知识点而言的,重要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或物理实验的学习都是围绕某个重点开展科学研究,而这个重点转换成的恰当的、有效地问题即为核心问题。概念和规律的习得过程,即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 [案例1]概念、规律、科学探究教学中核心问题举例及分析 ◆概念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示例一_以“大气压强”的教学为例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学习、动手实践对大气压强有了简单的认识,然后教师演示覆杯实验和套试管实验(小试管放到盛满水的大试管中倒置后上升的实验)。 教师演示完之后提出问题:这两个实验证明了什么?关于大气压强你们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提出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大气压强有多大?应该如何来测量? | |||||||
学习心得: 核心问题的提出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有一定的辅助性问题,辅助性问题是为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服务的问题。比如概念教学功率时: 【情境】 杨乐怡体重500N,在20s内跑到10m高的楼上,则小红做了_____J的功。 李薇体重500N,在40s内走到10m高的楼上,则小明做了_____J的功。 王中莲体重600N,在40s内跑到15m高的楼上,则小强做了_____ J的功。 【提问】杨乐怡和李薇,谁做功快,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做相同的功比时间) 李薇和王中莲,谁做功快,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相同时间比做功多少) 杨乐怡和王中莲,谁做功快?(做的功和时间不同) 【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和路程不相同时,引出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通过的路程。 【引出】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功率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二)
学习内容的主题 | 规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 来源 | 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蒋玲 | 学习时间 | 202109 | 学习者 | 李晓兰 | ||
◆规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示例.以“欧姆定律”的教学为例 创设情境:教师做演示实验:由滑动变阻器、电源、灯泡、开关组成串联电路。首先保持电源电压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暗,然后保持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改变电源电压,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暗。 引导学生分析: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了通过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不同。保持电源电压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观察到灯泡的亮暗不同,说明电阻不同时,通过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不同;保持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改变电源电压,观察到灯泡的亮暗不同,说明通过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也不同。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通过观察刚才的演示实验,你发现电流I和电压U、电阻R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若有关系可能是一种什么关系?
| |||||||
学习心得: 规律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很多,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知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生成。比如在以“光的折射”为例: 【情境】 今天首先请同学来玩个小游戏,充当小的渔夫,用鱼叉叉鱼,你叉到鱼了吗?明明瞄准了,怎么没有叉中鱼,看来小渔夫不是好当的,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开启我们的探秘之旅吧!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光是怎样传播的?在不动光源和水槽的位置,怎样使光斑的位置发生移动,你有哪些做法? 【小组讨论】学生利用原有光的反射知识,借助于平面镜使光斑的位置发生移动。联系生活,利用水和玻璃也使光斑的位置发生变化。引出光的折射。 在此基础上提出核心问题, 光的反射定律是三线与两角的关系,那光的折射规律三线与两角是怎样的关系呢?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三)
学习内容的主题 | 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 来源 | 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蒋玲 | 学习时间 | 202110 | 学习者 | 李晓兰 | ||
学习摘要: ◆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示例一以 “科学探究:摩擦力”的教学为例 创设情境:学生做小游戏一教师让全班同学推举力 气大和力气小的男生各一名,上台进行拔河比赛。力气大的同学抓住铁管的一端(此端涂凡士林油),力气小的同学抓住铁管的另一端,比赛结果,力气大的同学输给了力气小的同学。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公认的大力士怎么失败了? 师生讨论之后,教师提出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结合小游戏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有哪些? ◆核心问题设计说明 这3节课的核心问题分别是围绕其教学的重点内容展开的:大气压强的值及测量、欧姆定律的公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将重点内容进行恰当的转换之后即为核心问题,而这3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基本上就是大气压强、摩擦力、欧姆定律的主要习得过程。问题不可能毫无根据的提出,因此在核心问题提出之前都有情境创设。
| |||||||
学习心得: 【情境】一根钢钉很容易将气球扎破,但是若在木板上钉上密密麻麻的钢钉,同样大小的力气球却没有破。若在气球上放置一个重物,气球又破了。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一根钢钉和很多钢钉导致的结果怎么就不一样呢? 师生讨论之后,教师提出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利用情境合理猜想: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我觉得核心问题的提出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同一个核心问题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比如在“压强”一节中,导入情境:人很容易踩碎一个鸡蛋,但是如果每只脚踩8个鸡蛋,鸡蛋确完好无损,同样加上辅助性问题,最后在一定依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核心问题。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四)
学习内容的主题 | 有效提问 | 来源 | 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蒋玲 | 学习时间 | 202110 | 学习者 | 李晓兰 | ||
学习摘要: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满足以下特点: ◆科学性:做到提问科学性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从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出发,提出符合逻辑的、针对教材知识点的、科学的问题。 ◆启发性:好的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重在让学生得出答案。 ◆创造性:创造性重在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提出的问题要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适度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准确、恰当。问题提的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压抑心理。 ◆适时性: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点拨是最有效的。 ◆适量性:教师要恰到好处的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数量。提问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问题数量也不宜过多。 ◆鼓励性:鼓励性的问题有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会更好。 有效提问是核心提问的宗旨,初中物理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也应遵循有效性原则,即核心提问也要满足上述特点。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运用上述几个特点来判断教学案例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否有效。 | |||||||
学习心得: 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的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教学的进程,促进课堂的生成,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