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一)
学习内容的主题 | 问题链的设计过程 | 来源 | 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孙晓超 | 学习时间 | 202203 | 学习者 | 李晓兰 | ||
课后教师要对“问题链”教学效果做如下反思: 1、主问题链的课堂实施是否顺利有效?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本节的基本内容。 2、课上生成子问题链的效果怎样?学生能否进入深入的思考。 3、怎样通过问题将知识有效的构建?弄清每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所在。 4、课上的问题能不能进一步深化?学生是否能提出问题。 5、如何将问题有效的升华?学生是否能解决问题。 | |||||||
学习心得: 活动设计有层次性——主题式实验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运用台阶爬坡,增强学生的深层思维。以“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为例,核心问题:如何连接使家庭电路中的两盏灯发光。 本节课的子问题链:初次尝试 改良设计 再次改良 深度设计 拓展运用 任务的设计层次使学生在知识层次上不断深入,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新高度,解决实际问题。主题情境:小明家最近正在装修,正在为卧室装灯的事情犯愁呢,他想在卧室里装一盏这样的吊灯和一盏壁灯,吊灯主要用来普通照明用,壁灯主要用来晚上到床上看书看时用。同学们一起来帮帮小明,给你一盏吊灯,一盏壁灯,一个开关,若干导线,来连接一个电路。这节课是主题式实验开展教学,是真实情境下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设计更具梯度、深度、广度,注重探究过程中的完整性。以解决小明家的装修问题为主题,四个任务情境有层次的加深难度,递进设计,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实验方案,最后达到实验要求,掌握知识后的检测拓展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成为合格的电路“设计师”。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二)
学习内容的主题 | 活动教学在概念课教学中的实施 | 来源 | 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刘泽军 | 学习时间 | 202204 | 学习者 | 李晓兰 | ||
学习摘要: 活动教学在概念课教学中的实施 1. 开展情景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情景的设置不但能让学生得到直接感性材料的积累,同时能唤起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立概念做准备。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要求教师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在探索中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开展互动交流,曝露学生的前概念 要想上好概念课,教师必需对学生的“前概念”的实际情况有足够认识,了解学生大脑中相关“前概念”的存在情况,包括“前概念”与学科概念的贴近程度,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前概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如果你不让学生开口,你永远也没法想象学生在建立概念时的真实验想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大胆的、主动的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积累起来的“前概念”,并展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见解,主动参与教学,即便是他的见解(前概念)不准确、不规范、甚至缺乏科学性,都应给予肯定,而不能采取打压的做法给学生的前概念与以否定。 3.开展体验活动,消除前概念的影响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述教育时说:“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所以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特别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有目的做,更能帮助学生消除前概念的影响,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 |||||||
学习心得: 在斜面的机械效率问题中,求摩擦力的方法在初中阶段只有额外功除以摩擦力方向上的距离,但是学生总是会受到前概念的影响,认为匀速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误认为沿斜面方向的拉力等于摩擦力,忽略了整体受力分析,重力和支持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无法相互抵消,所以这四力平衡并非两两平衡。介于这种受到前概念的影响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必须受力分析,让学生理解受平衡力的具体分析。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三)
学习内容的主题 | 活动教学在规律课教学中的实施 | 来源 | 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刘泽军 | 学习时间 | 202205 | 学习者 | 李晓兰 | ||
学习摘要: 活动教学在规律课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应当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接触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景。 二、带领学生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 1.运用实验总结物理规律。 2.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 3.提出假说,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 三、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 |||||||
学习心得:
创设情境,基于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科学探究,得出结论,正确运用。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不是验证过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形成过程:实验、分析、结论、假设、推理。教师带领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最后利用规范的物理语言表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解决物理问题。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四)
学习内容的主题 | 活动教学在实验课中的实施 | 来源 | 知网 | ||||
作者(或讲座人) | 刘泽军 | 学习时间 | 202205 | 学习者 | 李晓兰 | ||
学习摘要: 活动教学在实验课中的实施 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以实验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分工合作,以体现教学关系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在实验过程中要能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这样才能营造出学生自由做实验,而不是照实验报告册做实验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现象探求规律-动手动脑经受挫折解决疑难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活动一探究式教学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由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或概念,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活动一探究式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2.设置探究疑点,指导探究方向。3.引导探究,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 |||||||
学习心得:
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需要改善:增强对实验的重视,摒弃掉“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练实验”的不良做法。实验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创设情境,倡导探究式的物理实验课堂,新课标倡导的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之一就是创新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评价体系要完善,重视实验本身的意义,考试作为一种评价的手段,但是无法对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等环节。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