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执教的《杨柳青》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甜甜江南》的最后一课,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浙江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长江以南地区,狭义上则指苏南、上海、浙江一带。而本课《杨柳青》是一首江苏扬州小调,备课前我先从这首民歌的风格入手,深度地从民歌、江苏民歌、扬州民歌中解读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优秀案例,从学生立场思考,我们将杨柳青、打麦号子、拔根芦柴花,都属于里下河地区的歌曲。而里下河是指江苏省江北里运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是江苏省长江与淮河之间最低洼的地区。里下河地区的音乐文化具有汉族南北音乐文化过渡与交融的特点,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有独特的代表性,且流行在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与江南(苏南)音乐互生互补,相得益彰。因此我们设计的第一板块,通过听赏三首歌曲,一层层地把里在铺设情境过程中,下河地区的地域分布、地貌特征以及音乐特点推送给了学生,让学生对里下河地区的音乐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对杨柳青这首民歌也有了一点了解。
第二部分学习歌曲,也是通过活动体验、身体动作的体验、模仿民歌味来表现歌曲,最终让学生能唱好歌曲、表现歌曲、用其他方式来丰富歌曲。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能用扬州方言演唱《杨柳青》以及衬词部分的咬字吐字的清晰和韵律感,以凸显歌曲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声音的指导方面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用明亮的音色、利索的发声和合适的力度变化来体现歌曲热烈、奔放的情绪色彩。在活动方面引导、鼓励学生用多种音乐手段与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