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一)
学习内容的主题 | 范导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情境创设中的运用策略 | 来源 | 论文 | ||||
作者(或讲座人) | 陈 茜 | 学习时间 | 2021.09 | 学习者 | 杨淑君 | ||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立各种各样的“情境”,从而使得学生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走入教学中,自主、 自然地学习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自主性和深入性,以至于在学生 学习相对应技能的同时,收获处理此等问题的思想和分 析方法,从而养成较准确分析此类问题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一、利用范导式教学设立情境教学 每一首歌曲、乐曲都包含着作者在创作时的思维与情感,所以我们才会在聆听作品时跟随作者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想理解一首歌曲,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向我们传达出来的情感,而其在歌曲中的表现正是引人入胜的情境。范导式教学,需从教师对歌曲情绪的理解出发,先做到教师对乐曲的充分理解,从而设立一系列的环节,通过不断演示与引导,使学生一步步走入作品中,从而让学生更快速有效地理解作品,让学生能更明确地把握歌曲的内在感情。 二、创设想象空问,不断培养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创造力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理解音乐的深 层内涵,才能充分融入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环境。教师应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对音乐的 发挥有所了解,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协调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钢琴上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并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让我们看看哪个学生的动作最好、反应最快。这时候课 堂气氛较为融洽,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动作 时而笨拙、时而优雅,但每个人都会尽力表演。师生在 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理 解音乐的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 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音乐密切相关,课后学生还可以哼唱 音乐。即使在上体育课或在休息时间,也会不自觉地在 音乐课上学习歌曲 三、联系生活,丰富感知 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在创作情境时,离不开现实生活。例如,在讲解《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黄河的雄伟壮阔,在学生了解黄河后再 进行基本的音乐知识教学,学生就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互联网教学方法更新颖,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初中音乐学习相对简单,其音乐知识也与生活密切相关,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道具制作节奏。
| |||||||
学习心得: 在当下教育大环境中, 更多的教育还是为了应试,而很多传统的艺术,如果按照应试模式势必会丧失很多美感。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首歌不同的人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如果音乐教育只是简单地按照课本去讲述,不仅会使学生对美的体验变得狭隘,也会使歌曲对美的表达变得狭隘。而在范导式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对教师的示范与引导的获取与吸收,调动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做到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走,让学生通过看、听、说、唱,对知识产生自己的理解并有效掌握。这种课堂教学主张与方式不仅克服了原有教学模式下学生注意力很容易难集中的弊端,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能力。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二)
学习内容的主题 | 范导式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实施策略初探 | 来源 | 论文 | ||||
作者(或讲座人) | 吴琛燕 | 学习时间 | 2021.10 | 学习者 | 杨淑君 | ||
音乐学习不仅是美的鉴赏,通过情感体验来丰富、纯净内心,更重要的是用音乐来回归生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因此探讨民歌传承的看法,能够发现学生内心世界,并且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忧患意识。这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更高一级的发展任务。 在网络、大数据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音乐的渠道很多,如音乐栏目、音乐网站、音乐活动等。选择合适的作品,能使课堂回归生活,回归真实情景。民歌的改编、创作、编辑也朝着多元化发 展,学生通过对《赶圩归来阿里里》的分析、探讨,在生活中获取音乐聆听新的方式。 让学生做 PPT 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从学生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他们在聆听音乐或者探究中的不足。小组预习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小组探究是真实性情境的创设,学生在课堂展示,既能以典型 “范例”建立良好的学习模式,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并能在课堂创造一种平等协商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
学习心得: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生无法接触到电脑,音乐的剪辑、知识的查找就很难完成。另外,国内音乐资料库依旧缺乏优质音乐资源,教案设计不同于传统教案,这样的课堂模式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应变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不断提高、拓展。 范导式教学法还在探究尝试阶段,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实践调研。这类课型范例只是教学中的一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课堂效果和反馈可能截然不同。相信通过更多的教学尝试、总结、交流,课堂经验、课型一定会不断地完善,形成最终的适合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高效课堂。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三)
学习内容的主题 | 论范导式教学的范导性与建构性 | 来源 | 论文 | ||||
作者(或讲座人) | 朱志平 | 学习时间 | 2022.03 | 学习者 | 杨淑君 | ||
学习摘要: 范导性与建构性源于康德哲学,其教学意涵具有独特价值。范导式教学的四个概 念或要素——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和创造性应用,既对教学有引领作 用,又有其独特的建构性。范导式教学的范导性基于课程标准、注重教学预设、突出规范性,为建构性指明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的建构性是对范导性的具体落实,为范导性的实现提供条件和依据。 范导性,也就是理想性、方向性,即我们如何思考与行动。如建造一所房子,事先肯定要有建筑图纸,这个建筑图纸就是范导性的。如果康德把世界、自由和灵魂作为范导性概念而统领理性的探索、形成知识过程中指示的“目的与方向”的话,那么,在教学实践领域,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和创造性应用则是引领教学改革方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范导性概念。 教师 可以把范导性教学的四个概念或要素作为教学 过程或突破某个核心知识的四个环节来整体或 单独使用,也可以在解决重点问题时,使用某几 个概念或要素;既可以把四个概念或要素作为 引导性、铺垫性的“脚手架”,也可以把它们作 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实用工具。 | |||||||
学习心得: 范导性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不同 的教学内容,使范导性教学的四个概念或要素 渗透于教学之中,对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产 生引领作用。教学过程中的范导性,集中体现 在教学预设的导向性、开放性上。教学的预设 需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更需要研究学生,关 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社会 和家庭背景的差异。 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强,要不断 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在范导式教学 过程中,其教学的规范性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活 动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为任务而任务,为表现而 讨论,为创新而反复练习。教学活动过程要创 设生动丰富、贴近生活的情境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