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专题培训>>文章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
发布时间:2010-11-02
点击:
来源:
作者:刘娜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
我们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价值在哪里?从学习目的看,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看,研究性学习秉持迥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至少可以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定位。
第一,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
第二,丰富学习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第三,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第四,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的地位,研究性学习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六,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性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在于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这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综合素养具有基础性意义。
1、研学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学的核心活动是实践、创新
——以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体系
——以研究和设计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以学习研究的方法,经历研究过程为主
2、研学的形式是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
——课题研究是以解决对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个认识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3、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价值
(1) 能利用资料室、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或信息,并妥善处理资料,形成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关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人的自我领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
(3)具有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基本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
(4)能用和运用观察、调查、实验、自然与社会考察等一般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模仿这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过程;
(5)能够通过问题探究,个人或小组自主地撰写简单的观察、调查、考察等研究报告或研究小论文,能够得出结论;
(6)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报告研究过程的体会与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7)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质疑、敢于提出新的设想或思路,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增强探究的愿望,形成通过探究进行学习的习惯,不断地养成探究兴趣,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
(8)能够通过开展关于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学生自身问题的探究,主动地获得有关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知识,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国家意识、世界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