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研究性学习论文——关联作文,让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比翼双飞
发布时间:2011-09-23   点击:   来源:   作者:李飞云

 

关联作文,让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比翼双飞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李飞云
[摘要]:关联作文找到了读与写之间的关联点,引领学生进行再创造。具体方法有: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阅读中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在阅读中展开作文思维训练;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中滋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长期进行关联作文训练的意义主要有:读写有机结合,实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双赢;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能力操练多管齐下;鞭策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乐读善写。
[关键词]:关联作文;素材积累;思维训练;审美能力;人文素质
[正文]:
从教多年,在作文教学中付出过很多努力:学习各种写作教学理论,精心设计作文课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作文课,学生习作的批阅力求细致及时,讲评工作更是不敢懈怠,还经常找些好文章读给学生听,真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可我渐渐发现:付出和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不灰心,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就给学生大力宣传阅读的意义,创造机会和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大量的阅读的确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陶冶情操,好处不胜枚举。但我很快就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停留于静止的阅读,缺乏动态的思考和理性的吸纳,阅读时神采飞扬,下笔时照样眉头紧锁。作文教学,一度成了我心中最大的痛。
这份痛,就像一股暗流,时时在我胸中涌动,敦促我不要停下追求和探索的脚步。于是,近年来,我在关联作文、片段仿写、考前作文强化训练等方面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些心得,取得了一点成效。尤其是关联作文的设计和训练,成了我平时作文教学中的主流。
一、关联作文的涵义及示例:
关联作文,就是师生共同聚焦初中语文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从阅读文本出发,找到读与写之间的关联点,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所写的文章。它首先要求老师对某个学习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将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把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写作训练和文本的阅读有机结合,以教材为辐射源,创设一种或多种阅读情景,使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对文本的写作技巧、构思立意、言语信息等进行加工提炼和迁移转换,从而转入相关的写作活动,使学生在长期有计划的读写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
现以现代文和文言文各举一例,以便对关联作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鼎湖山听泉》:
1、仿写第8段中描写深夜听泉的一组排比句,话题可以自选,运用比喻,句式保持一致,80字左右;
2、学习本文,以“听雨”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从听觉角度展开描写,要有一定的抒情,题目自拟,300字左右;3、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任选角度,写写家乡美景,600字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揣摩比较,合理想象,用现代汉语描写出邹忌询问“我和徐公谁美”时,妻、妾、客三人不同的心理、表情、动作和语言,不少于300字。
2、学习本文后,你一定会有所感悟,如:文章的结构艺术、邹忌的讽谏艺术、邹忌的自知之明、威王的勇于纳谏、对“悬赏纳谏”行为的思考……请任意从一个角度写出你的感悟。300字左右。3、假如你是邹忌,请用一个你认为新鲜有效的类比来讽谏齐王。(150字左右)
二、关联作文,将作文教学从不同角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就是吸纳与倾吐的关系,无法想像只写不读会导致学生怎样贫乏与苍白的作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 学生充满趣味的阅读,对其发展写作能力,远胜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而我认为,写作的素材、技巧、思维甚至审美体验等,都可以首先从阅读教学中生发,即通过关联作文的设计和训练,将作文教学从不同角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下面谈谈具体办法:
(一)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没有丰厚的素材积累,作文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内容方面,古今中外,涉及广泛,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应该说,这6本语文教材就是一个语言的宝库,材料的海洋。一方面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流畅的语感,为语言的使用打下深厚的根基;另一方面教材中很多篇目的立意、内涵,充满了智慧的哲理,可以从文本阅读中挖掘、积累有用的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内涵,增强表现力。常用积累素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背诵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便是得益于诗作的大量积累。教材中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真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2、摘抄法:学生每人备有摘抄本,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及时摘抄下来。在教师的长期要求和引导下,学生养成了自主阅读筛选,主动摘抄积累的好习惯。
3、批注法:接触一篇新的文章,或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里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句段的理解和评价。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锻炼了思维,丰富了感受,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这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言材料。
积累和占有了材料,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任意调遣的能力,还须不断在训练中巩固记忆、养成习惯。这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关联作文:创设情境,要求使用规定的词汇(4-5个),进行写段训练;自选主题进行片断写作,要求一定要运用文本中出现的名言、诗句等;另外,仿写、补写、扩写、改写等也都是灵活有效的方法。
不妨一起来看看学生在学了杨朔散文《画山绣水》后的关联作文片断:
舟儿不知不觉驶进了苇塘,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微风唤醒了沉默的苇塘,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在小舟上远眺,芦苇随风起舞,好象绿稠在款款摆动,几只白鹭在空中盘旋,侍机捕捉水面下诱人的小鱼。你看,一只白鹭似乎觅到了食物,它越飞越低,长长的喙轻轻插入水面,很快就叼起小鱼,振翅飞去,一圈圈涟漪,慢慢淡去…… 整个过程像梦一般美好,又似风一般轻盈。舟儿不觉驶远了,成群的白鹭、翠鸟等叫不上名的鸟儿,一起从苇塘中腾空而起,这壮丽的景观,怕也只能在这江南水乡才能欣赏到吧。
河水又把小舟轻轻推出了苇塘,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水域。河水极其清澈,如同透明的玻璃。站在舟上,俯视河水,鱼儿轻快地游着,仰望天空,鸟儿自由地飞着,真有“水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不知不觉,太阳已走到了西边,映着晚霞发出红彤彤的光彩。这光彩投射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宛如金色的鱼鳞……                  
——《江南泛舟》
“唤醒”、“盘旋”、“轻盈”、“腾空而起”、“波光荡漾”,词汇丰富,调遣自如;“芦苇随风起舞,好像绿稠在款款摆动”,“不知不觉,太阳已走到了西边”,“真有‘水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修辞的运用是如此轻松娴熟;尤其是文中对白鹭觅食的动态描写,无论是内容或语言风格,都是文本第五自然段“鱼鹰捕鱼图”的迁移拓展;而“河水极其清澈,如同透明的玻璃”这一比喻的灵感更是来源于文本。
(二)在阅读中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作文技法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问题。鲁迅先生要我们不要相信文法之类的教程。但是,技法是可以感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说作文技巧是可以在阅读中借鉴并习得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都说明作文技法是可以在勤学苦练中悟出来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积累素材,激发情思,掌握技法,除了读书以外,更重要的是写作实践。“多读、多写、多训练语感,方渐能驾驭文字”,道理就这么简单,而关联作文就将阅读感悟和写作实践亲密链接起来。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把触角伸向学生的作文实际,结合具体篇章,在遣词造句、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从名篇佳作中获取自己最需要也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从而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真正学到对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
1、依托课文特色,考虑学生需要,找准训练点
课文的写作特点各有不同,教师应熟读文本,研究文本,反复领会其写作特点,挖掘各类课型的写作因素;同时,要彻底了解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他们习作训练中的薄弱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要有全局观念,充分注意文本写作特点和学生训练需要相结合,对本课的读写关联点做好预设工作。
2、尊重阅读感悟,关注学生兴趣,捕捉兴奋点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针对性地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对文本某一写作方法有深入细致的认识,为写作训练中的迁移作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也要尊重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的审美发现,他们或许会对教师预设以外的某种写作方法更感兴趣。这时,我们应该对读写训练点作出及时果断的调整,关注学生兴趣,捕捉兴奋点,让后续的写作训练成为学生“愿写”、“爱写”的活动。
如教学《创造学思想录》时,许多学生对本文“随想录”的写作形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学生一起了解学习这种文体的特点,并进行抽象归纳: 每则材料力求角度不一,从不同的方面解读主题;选用的材料形式应多样,可讲故事,可引名言、诗句,可写生活片断或感悟等,体现“随”意;小标题的设计应自然活泼,不呆板,不公式化;论述语言要凝练简洁,要有画龙点睛之笔。课后又及时给学生印发了《读者》上同类形式的《动物启示录》等两篇文章,以便对这类文体有更感性的认识。当然,这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将写作方法逐条细化,设计出的关联作文——《美的断想》,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欣喜的作品。
3、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体现层次性
从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出发,每篇课文的选题不宜太多太杂,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攻取重点,习有所获;训练的起点也不应太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从而让学生保持一种因成就感而形成的写作兴奋;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留有选择的空间,有时,也可以设计两到三个训练题,体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由发挥出最佳水平。
学生习作片段选录:
1、有时,它是那么欢快,在地面敲打出一片欢声笑语;有时,它又是那么忧愁,在枝叶间轻拢慢捻出一串思念。尤其是敲打在屋瓦上的古老音乐,柔和而又铿锵,辽远而又逼近丁丁冬冬,好象无数珍珠落入玉盘;重重轻轻,密密细细,点点滴滴,仿佛李斯特黑键白键间的驰骋,又好似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沉吟。那古老的琴韵,那苍凉的节奏,叩过千片瓦万片瓦,奏响了单调中的神韵。                                           
——《聆听雨声》
2、终于到达了山脚,沿着山路往上。途中,我一边哼着歌,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气息:雨后泥土的芬芳,香樟和各式树木的清香,偶尔,一缕清风捎来了野花开放的消息……
从山顶向下,满眼的郁郁葱葱,这满坡沉甸甸的绿啊,经不起清风的逗弄,一层层的绿浪翻涌,重复着此起彼伏的游戏……
下山时已是黄昏,满天灿烂的云霞笼罩着天际,山下寺庙中传来阵阵钟声,在山中传响。回首,清明山在暮色与钟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安详,更加凝重……
 ——《秋天山行》
学习《鼎湖山听泉》,文中借助想象,运用一连串比喻,生动展现抽象的听觉效果的写作方法,在一些学生习作中迁移再造,谱写出另一番美的乐章;文章以时间推移为经,以空间转换为纬,运用移步换景的行文方法,更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也被学生在关联作文中成功移植,焕发出一派新的生机!
(三)在阅读中展开作文思维训练
“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美国西奥多·W海伯)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它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而良好的阅读就能从不同的层面提升写作所必需的思维能力,
1、想象能力的训练
   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
比如教学《散文家谈散文》一课的附文——郭沫若的《白鹭》,文中描绘了三幅有关白鹭的画面:垂钓清水田、独立小树顶、飞过乡村黄昏,作者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用语简约,意境含蓄,无形中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而这正是设计和进行“关联作文”的最佳切入点。教学中,随着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有表情朗读,以及教师的语调表情、手势动作,多媒体背景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头脑中有关白鹭生活情景的种种表象积累被唤起和调动,逐步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幅恬淡、祥和、清澄、悠然的图景。利用这一契机,我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完善和不断细化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在课堂上进行习作训练——“选择最喜欢的一幅画,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和上下文谐调的语言,去丰富作者的描写,再现那诗一般的画面”,以此来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学生习作选录:
(1)独立小树顶:晨风抖落阵阵凉意,叶上的露珠颤颤地打了几个滚,无奈地滴落。天边,朝阳正为又一次新生作着最后的冲刺,一张圆脸憋得通红。那小树的绝顶,早已站稳了一只白鹭。它是在怀想曾经美丽的家园,那眼中荡漾着的不就是一汪沉醉;它是在等待远游未归的同伴,那眼中闪动着的莫不是期盼;或许,它只是在领略这清新美好的晨光,那眼中折射出的分明是朝阳般的柔和……
(2)飞过乡村黄昏:黄昏,乡村,晚风轻拂,余晖脉脉,炊烟点点……是农夫荷锄归,喜悦的步点,踩碎了一片蛙声;是孩童散学回,欢快的笑声,惊飞了一滩鸥鹭。一只,两只,白鹭似已疲倦,懒懒地拍动双翼,不再眷恋天空的高远,滑过水田、草滩,掠过树梢、屋顶……轻轻地,斜斜的,白鹭飞远了,只留下几道美丽的弧线,在渐渐暗淡的霞光中为乡村剪出一片清澄和优雅……
2、思维条理性的训练
一篇优秀的作品,无论语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安排,都应称得上典范。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范文就是教材。因此,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通过范文引路,以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手段进行训练。
比如,学习了《鼎湖山听泉》后,可指导学生抓住这篇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作思路,学写游记类散文;学习了《白杨礼赞》,就让学生尝试写借物抒情的散文《      赞》;学习了《成功》、《论美》,不妨写写同题的议论文;学习了《诗人谈诗》,就放手让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诗歌评论……这样结合不同形式文本的阅读,模仿文章进行关联作文训练,不仅掌握了所学课文的条理,而且也使自己写的文章拥有比较好的思路。再如,学习了旧体叙事诗《木兰辞》和文言散文《与朱元思书》,建议学生把它们改写成记叙文,这样不仅能理清诗文的线索、条理,而且对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各方面的不同也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又如,《枣核》这篇文章构思精巧,运用了侧面描写,借助“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烘托海外华人朋友的爱国思乡之情,可以要求学生以海外华人为第一人称,根据课文中有关内容,重新组织材料进行改写训练。学习了《多收了三五斗》,则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缩写练习,改题为《万盛米行的柜台前》。这样练笔不仅对理清原文条理大有好处,更主要的是可增强自身思维的条理性。对于议论文也可以进行缩写练习,归纳提要,写提纲,使学生逐渐熟悉 抽象思维的形式,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3、思维创造性的训练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翻翻国内各种中学生作文杂志,也许会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之感,那些千字篇幅的文章,有的可以称之为玲珑剔透,像玉雕刺绣,像盆景……不乏佳作。可是我们很少能看到有理论高度、有社会性、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从那些习作中我们很难看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更看不到所谓的时代风采。学生的作文虽然也能体现出一点思辨能力,但总体上还是思想火花泯灭,缺乏思想内涵,思路狭窄,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缺乏灵气和新意。惟其如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显重要。
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可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训练其创造性思维。
如,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面对这样的题目,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制约,消极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邹忌如何讽谏齐王”、“齐王怎样对待臣民的进谏”、“纳谏后齐国的政治出现了何种局面”等问题上,即是说,他们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较为敏感,通常以此作为思考的基点,多采用既定的模式去审题立意。这样,势必会出现大同小异的写作现象。
要打破旧框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可引导他们就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辐射,由文中的齐威王,联想到唐太宗(相似)、周厉王(相反)以及向历代各王进谏的众多臣子(相关)等。如此不断展开联想,让他们在思考着相似、相关、相反的问题的大脑中,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心理环境——思维振荡场,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心理根据——“优势灶”,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这样,学生写作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列出了以下观点和论题:遇事须冷静,三思而后行;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提高警惕;“广开言路”是治国之本;“兵革之利”和“修明内政”,孰轻孰重;也谈向领导提建议的艺术; 对“悬赏纳谏”行为的深度思考……
以上几种观点和论题,均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体现出了较强的思维独创性。事实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的潜力,教师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会反作用于他们的作文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更为活跃,从而形成由“爱写作文”到“写好作文”的良性循环。
(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浮泛。而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如能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充分利用这一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去鉴赏,甚至去描绘,去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首先是引导学生体悟文本,选读文本中的美点,在阅读中从不同角度感知美、从而鉴赏美。如读《背影》,可以选读它朴实无华的语言美,感受其中看似平淡、实质深沉的父子情;读《苏州园林》,则沉醉于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园林建筑艺术中;读《热爱生命》,就为生命的顽强叹为观止,美哉,生命!壮哉,生命!读《创造学思想录》,又为那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的完美结合而惊喜;《桃花源记》,美的岂止是仙境般的桃花源,陶潜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更令文本熠熠生辉……在选读中杂取不同文本的种种精华,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这“输出”就是创造。“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创造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赞可夫)。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能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和美育功能,具有创造力的审美设计,才会使学生越学越美,越学越乐,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如坐春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通过直观美读等方法将美的人、事、物进行还原,还要求学生能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各自的审美理念去创造美,写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章。
(五)在阅读中滋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作文,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说过: “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实际的是要帮助学生不断培养和完善人格,,丰富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 [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读的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紫藤萝瀑布》一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赞美了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散步》一文,写出了作者对“人在生活中要有责任感”的深刻认识;《藤野先生》一文,让我们明白:没有民族偏见,平等待人的精神是何等可贵;《幽境悲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尊重生命,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减少悲剧的产生;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天祥高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死;李白直面挫折,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孔明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实践自己的承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行动成就”仁人”的伟大形象……许多经典文本,讲述的都是一些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关注民生、热爱生活、钟情自然等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从文本的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下面是学生在学习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后,在关联作文《美的断想》中选录的两个片断,读了之后,我们不能不承认: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这绝对离不开一些经典文本长期的浸润和滋养。
1、不同的看法
劳累的人说:“美会在天空中和星星月亮一起升起。”
悲伤的人说:“美是最贴人心怀的话语,柔柔的一直暖进心里。”
耳聋的人说:“美就是不用耳朵也可以感受到的银白色的歌声。”
在田中耕作的人说:“美就是清风几缕,拂来阵阵稻花香。”
2、这就是美
一位行路者因大雨躲在一棵参天大树下。雨水顺着长长的树的躯干流淌着,很快就把一只在树上歇息的瓢虫彻底地刷进了地面的水坑。行路者蹲下身来,从水面捞起那只打着转的瓢虫,用自己半湿半干的衣衫轻轻擦拭着它。后来又静静地捧它于掌心,和它一起等待着雨停。一个平凡的人内心也蕴藏着一颗澄澈无比的钻石。尘世佛心,这就是美。
三、在阅读教学中长期进行关联作文训练的意义:
(一)读写有机结合,实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双赢
关联作文,是零星地散布在课文教学之中的,有时是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引领,有时是课堂教学中随机的生成和迁移,有时是学生惊喜的发现和自主的训练……它们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灵活多变,角度丰富多彩;它们以课文为依托,每次训练都让学生有物可写,有法可循,有感可发。
关联作文,是读写自然结合、有机渗透的训练。“读”是写的源头,是“写”的准备;“写”是“读”的延续,是“读”的超越。写作的行为伴随着阅读教学的推进细水长流,读写长期合作,同步训练,既能检验阅读教学的效果,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能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写作方法、审美情人文素养等得到迁移,实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而时间不变,功效成倍提高的的教学境界。
(二)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能力操练多管齐下
教学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和过程的优化。关联作文的设计和练习,正可以使这两者优化,特别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使学生展开多种语文能力的练习。
如教学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疏通字词——翻译全文——分析重点——完成练习,教学任务在按部就班中顺利完成,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就如一潭死水,难有波澜。不妨大胆引进关联作文:在学生大致疏通文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书信的格式,在保持原文大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本文用自己的语言扩写成一篇现代散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语序、丰富内容、加入个性思考等。字数在600字左右。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反复吟诵、学习注释,查找资料,交流体验,提出质疑,回顾复习,谴词造句,谋篇布局……学习情绪一直保持亢奋,到书信完成,他们还觉得意犹未尽。为什么说这个教学过程是优化了呢?因为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练习主线””三主”原则;因为它渗透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读写结合等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它确实达到”高效轻负”,好几个教学目标都在不知不觉中同步达成,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1)疏通了字词句;(2)了解了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理清了本文的行文思路;(4)初步领会了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5)回忆并巩固了书信体的写作知识;(6)掌握了一定的书信语言交际的艺术。
(三)鞭策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乐读善写
如何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去学,心甘情愿地学习?这是每一个教师教学工作中永恒的课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外在表现就是兴趣。而关联作文如果设计得当,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设计视角、新颖多样的形式赢得学生的青睐,撩拨起他们对于新鲜视点的浓厚兴趣,激发出他们挑战自我、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
关联作文,鞭策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熊熊热情。教师更应在他们读写的过程中多加鼓励 、适时点拨 ,细心呵护他们兴趣的嫩芽;在习作交流时引进激励机制,对他们的进步多一点肯定,对他们写作中体现出来的个性多一点尊重,给他们兴趣的火苗再添一把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关联作文,保持兴趣的高温不冷却,学生在读与写的天地中欢乐行走,一路成长,成长为乐读善写的新一代中学生,相信这决不只是梦!
 
通过读,学生不再害怕写作,他们积累了最丰富的语言,拥有了最鲜活的素材,似乎只等一阵春风吹过,美丽的文字就要在希望的田野上萌芽;
通过读,学生掌握了许多写作的方法,灵感的火花也在头脑中被一一檫亮,他们再也不认为“妙笔生花”只是遥远的神话;
通过读,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美丽,什么是丑陋;懂得了爱能融化心灵的坚冰,执著能催开信念的花朵。灵魂在阅读中净化,思想在阅读中长大,面对社会和人生,他们不再彷徨……
通过写,我发现了不少神采飞扬的表述,那些闪亮的句子,美妙的文段,在方格与方格之间跳跃;
通过写,我看到了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诠释:它们也许稚嫩,却真诚炽热;它们也许朴素,却自然纯洁;它们也许浅显,却生机蓬勃;
通过写,我读出了学生更安静、更专注、更自由、更深刻的思维品质,我读懂了他们对作文、对做人、对社会、对人生的那份认真和思考……                                                                                   
关联作文,让读和写双线交融,互相渗透,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关联作文,让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比翼双飞!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