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教学论文>>文章内容
研究性学习论文——写作:让个性的生命,激情飞扬
发布时间:2011-09-18
点击:
来源:
作者:吕月华
写作:让个性的生命,激情飞扬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吕月华
【摘要】: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写出好文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让学生感悟到写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了解他们,真正走进他们的灵魂世界。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路子,并对学生的个性、才情甚至另类的写作思想去爱护,去引导。要让学生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文,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文章有独创性,要有自己的生活和独到的思想。
【关键词】:写作;生命;个性;思想
【正文】:
作文在语文中无疑占有半壁江山,然而,大多数学生却是谈“写”色变,一篇作文,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缺少了独特的内容包装,再深刻的立意,再靓丽的语言,也会显得黯然失色。于是乎,每次考试之后,有多少同学只能望“分”兴叹: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每每此时,我就会陷入沉思: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写出好文章呢?
一、让学生感悟到写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其实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自我表现的欲念,主要是为了寻求他人的理解,以实现彼此的心灵对话。当写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时,他需要一种方式来向这个世界袒露胸怀、展示才智。这种方式最好既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又能与他人进行精神的交流和沟通。而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对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写作会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和生存的重要标志,并伴随其天长地久。他能够在写作中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鲁迅和《故乡》、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类写作史上可以此作证的示例不胜枚举,正如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也说:“我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既然是我的一种爱好,那我就不得不写。”
当然学生写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但是这种将写作视为生命的一种形式,是我们作文教育值得关注的理念。我们可以多让学生去感悟杰出作品的生命魅力,使其心有戚戚也。就如我平时就喜欢与学生一起读著作,我常常把我喜欢的著作介绍给学生,学生也会介绍一些他们在读的书籍。然后我们会经常在一起就某本著作进行交流对话,我会尤其注意在交流感受时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那些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些冷冰冰的语言文字堆砌而成,在那些文字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人,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人,这就是作家。而作家的生命、作家的灵魂,我们都能在作品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这种感受中,我们的心灵也似被感化,可以慢慢感受到作家写作时一声生命搏动的景象。慢慢地,他们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写作不是一种等待完成的任务,更不是一种文字技巧,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在我与学生一起阅读解剖鲁迅、茅盾、老舍甚至是韩寒的作品后,我的一位学生感慨着说:“吕老师让我明白了写作原来就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及生命的一种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而我当然也有着对自己生活的独特感受!”
虽然学生的写作不比作家的创作,但我相信,对生活的感悟,写作情感的触发,道理是一样的。透过作品与作品背后作家的灵魂可以使学生领悟写作的意义和特质,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去审视世界万物。那么,中学生的作文世界也可以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语言世界。
二、了解他们,真正走进他们的灵魂世界。
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中,我们的学生常常处在封闭当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的处境却无奈!学生常常很难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判断。所以很多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无奈的人生境地。甚至在有些老师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本来具有的写作灵气也被扼杀光了。因此,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的作业教育向来是费时费力而效果又奇差。而会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从来就没有去真正了解过他们,无论是作文指导,批改抑或作文讲评,我们很多老师多喜欢以自己的意识观念为考量,从而导致学生作文都限制在了名为教师的这个封闭圈中,成为了千篇一律又死气沉沉的所谓“优秀”作文。记得曾经的我亦是如此。为了能在中考中出优异成绩,急功近利的我让每个学生写作时都一致运用五段式写作手法:开头第一段必定以排比式比喻句引出主题;中间三段只能用并列式写出;最后一段又是排比式比喻句结尾。练到最后,全班绝大多数孩子都掌握了这种八股文式写作风格。可久而久之,我却发现,我的学生的作文缺乏激情,没有思想,常常言之无物,平庸无聊,甚至一大段一大段的都是空话,套话,废话。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拿着一把血淋淋尖刀的刽子手,扼杀了原本属于他们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个性习惯、生活经历。甚至更严重的说法,是我,扭曲了他们的个性,改变了他们的灵魂。所以,我们作文教学的前提与本质应该是对学生的这些思想、个性、智慧等尊重,爱护,进而挖掘调动激发,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路子,并对学生的个性、才情甚至另类的写作思想去爱护,去引导。
我以上犯的这个错误让我真正意识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个性爱好应该都是不同的,但是很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却是一样的,以一个模子甚至自己的喜好去评定作文。让学生的作文从内容、手法到语言,格式都是一个风格,这是很可怕的一种现象。因此,之后我常常对一些老师说,学生的个性素养在我们所谓的训练培养中被不知不觉地耗损甚至扼杀了。要让学生会写文章,就要不但不扼杀他们的写作个性,还得努力唤醒他们身上的天性、灵性、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良好的写作环境。所以,在吸取了以上的教训之后,我就改变了作文教学的方法。从扼杀学生的思想转为尊重爱护其个性,智慧,甚至尽可能去激发、唤醒。
写作教育中的唤醒,首先是要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东西。而往往每个学生因生活背景、个性情感的不同,那些潜在的东西也各有各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我”。而我们就是要让这个“我”在作文中凸显出来,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位子。在自己的位子上写作,文章当然也会各有不同,大放异彩。
现在我学生的作文,比之以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了。但个性多了,难免会有些另类的写作思想观点产生。我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文字驾驭能力较强,写的文章干净老练,字字见物,常常把普通的东西写的很有味道。但是到了初三上学期,她的文章风格明显改变了。内容里常常出现一些无奈的凄凉,文中的人生也迷茫到得过且过;甚至有不少文章中还体现出对身边一些人事物的无尽嘲弄与讥讽,语言常常柔弱缠绵或无病呻吟,往往不知所云,想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迷茫无奈的无措心情,却又苍白无力。我知道她被“80后”写作困住了,于是我找她,与她交流“80后”写作的特征,并与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作比较,得出“80后”的利与弊。最后我们共同得出:“虽说写作离不开必要的模仿,而且模仿的确是写作的一种手段;但是模仿不能成为写作的全部。真正的写作只能是个性,是自我,是创造。”今后,明显看得出,她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努力让自己的文字紧紧地贴着地面行走。以下是她常州市获奖作文《韶华不逝 笑靥如初》中的片段:
她总是陪着我的,不是么。
窗外的花摇落了影子,影子又摇落了花。而她给予我的是摇不落的青葱年华。
有她这么陪着,真好。
常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得来今生的一次擦肩。那我们浓郁的血缘,彼此的相守,一生的依赖,又需要多少分量的努力与祈祷。
莫说时间如流水,但说笑颜永不灭。
如花儿般的面容,永远是最妥帖的幸福。
记着你们的所有与感动,记着微笑过的种种。
这是她在成长中对生活读到的感悟。柔弱缠绵的无病呻吟没有了,多了几分明朗。这深深地感动了我。她曾多次写到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每次读过,我总会发出无限感慨:后生可畏啊,现在的我是绝写不出这么有生命质感的文章了。
写作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作为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全权掌控他们。要让学生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文,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文章有独创性,要有自己的生活和独到的思想,特别是要有生命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希望我们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都能让学生在寻求自我个性精神、思想情感的展示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世界万物,将生命的激情投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个性的生命,激情飞扬!
【参考文献】:
1、储 晋 《从此不怕写作文》,南京出版社,2002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3、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 汕头大学出版社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