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语文教学中片断模写的行动研究》>>课堂研讨>>文章内容
《春》公开课教学设计(吴伟星)
发布时间:2014-11-23
点击:
来源:
作者:吴伟星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吴伟星
2014/11/21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
3、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
4、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第二课时
一、春草图
(一)朗读。
(二)探究“写什么”
这一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三)探究“怎么写”
1、从点、面角度分析,由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什么顺序?
2、从远、近角度分析,由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什么顺序?
3、从正面侧面角度分析,第三句是什么描写?第四句是什么描写?
4、从词语角度分析,这一段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形容词
动词
叠词
独特的语序
修辞手法
二、春花图
(一)朗读
(二)探究“写什么”
这一段写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三)探究“怎么写”
1、从观察时立足点角度分析,这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从虚实角度分析,这一段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的?
4、从修辞角度分析,找出这一段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作具体的赏析。
5、从词语角度分析,你认为这一段哪个词用得特别精妙,为什么?
6、从句子顺序角度分析:“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句子1: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从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句子2: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眨呀眨的眼睛和星星。
三、春风图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春风图吗?
请设计问题。
从“写什么”角度设计问题。
这一段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从“怎么写”的角度设计问题。
四、春雨图
出示春雨图和高晓声《充满活力的春天》
阅读片段1和片段2,探究春雨图和《充满活力的春天》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片段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片段2: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清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真是山山水水都爱娇,好不动人。在阳光明丽的中午,还可以看到水底一群群的游鱼,一动不动地正儿八经停在那里,好像待风出发的潜艇队伍。这时候整个昆虫界,正在掀起一个极其庞大的解放运动,在每一秒钟里都有无数亿个生命在冬眠的壳壳里冲出来,于是春天才有了活力,春天才如此繁富呀!
——江苏武进郑陆籍作家高晓声《钱包》
预设
同:都融情于景。
都动静结合
都工笔细描
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动词都用得很贴切(《春花图》中的“笼”;《充满活力的春天》中的“钻”,“冲”,都“一字尽显神韵”。)
不同:
《春花图》将作者的感情含蓄地融合进文字之中;《充满活力的春天》更多的是直接抒情。
《春花图》侧重于描写一个“点”(春花);《充满活力的春天》则侧重于描写一个“面”,展现江南春天的全景图。
《充满活力的春天》的拟人化笔墨更多,以突出春天的“活力”。
五、春草人勤图(机动环节)
“春草人勤图”和前四幅图画有什么关系?
由景及人,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搂精神”能否改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预设:前一种写法给人一种动感,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后一种写法较为呆板。
六、颂春(机动环节)
朗读
这三个比喻各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七、片段模写
作者最后连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新、美、力。春去秋来,慷慨的大自然将秋天的美丽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照“春雨图”,也来写一幅家乡秋雨图吧。
朗读第6段。
寻仿写规律。
参考:融情于景;工笔细描;比喻拟人;动静结合。
大班交流。
同学们,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年华,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