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研究>>课堂研讨>>文章内容
五、 古代寓言二则
发布时间:2014-12-24
点击:
来源:
作者:吕月华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领悟这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2、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3、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准确翻译,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疏通,准确表述寓意,并联系生活谈感受
课时安排: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平时积累了哪些寓言故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预设:寓言如“揠苗助长”、“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
归纳:寓言即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二、明确要求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能疏通文字,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掌握关键词的意义,有时候要考虑古汉语语法知识。
请同学们预习本课,注意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字,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
2、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注释把握生字词
履lǚ 度其足duó 宁信度nìng 吾忘持度dù 安宁 níng
三、文本细读
1、解题(读注1)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和《韩非子》(可不讲)
2、朗读指导
(1)自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小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互相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仔细听老师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4)齐读:在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3、翻译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文意。
(2)搞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合作讨论。
(3)如还有疑难,课内找老师,课后找工具书。
4、批注示例
郑人买履[lǚ ,鞋]
郑人有欲[想要]买履者,先自度[duó ,量长短]其[他的]足,而置[放]之其坐。至[到,等到]之[到……去]市,而忘操[拿,携带]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同返,返回]归取之。及反,市罢,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宁可]信度[dù,量好的尺码],无自信也。”
5、难句讲解(详见教参)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宁信度,无自信也
6、文章翻译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四、深悟寓意,理解哲理
1、郑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他们错在哪里?能否说说你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讨论
参考示例:郑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买鞋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变通。
《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因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如果你想热心帮助郑人,请你给他一个忠告。
学生情景对话:例如:郑人啊,你买鞋想到量尺码,这没错。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把尺码当作买鞋的唯一依据啊。以后做事要实际出发,要灵活变通。认识来自实际,方法源自实际。
五、结构层次及蕴含的道理
《郑人买履》全文只有61个字,但故事情节完整而生动。内容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郑人有欲买履者”至“遂不得履”),这是故事的主要部分,叙述了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更深刻地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郑人买履》
1、检查背诵,点拨: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郑人买履》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你觉得郑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解题(读注1)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这本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可略讲“一字千金”)
2、朗读(个性朗读)
3、翻译(合作探究)
4、批注比拼
刻舟求[找]剑
楚人有涉江[渡江]者,其[他的]剑自舟中坠[zhuì,掉]于水。遽[jù,立即]契[qì,雕刻]其[那]舟,曰:“是[这,这儿]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迷惑,糊涂]乎?
5、难句讲解(详见教参)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文章翻译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他错在哪里?能否说说你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讨论。
成果展示: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2、师问:如果你想热心帮助楚人,请给他个忠告。
楚人啊,你坠剑后,应该马上想办法去补救,人水打捞才是最佳选择。以后做事要尊重客观事实,正确面对现实,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三、链接生活,反思自我
我们学完了寓言二则,想想看,在你的生活中,有新时代的郑人和楚人吗?
学生深思并交流:现在的教育改革,如果教师的观念不变、教法不变,则会出现“新瓶装陈酒”“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等。
四、课堂小结
1、艺术特色
这两则寓言的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郑人买履》,还是《刻舟求剑》,都是虚构的作品。作者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2、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两三则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叙述其情节,并指出各自的寓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