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加强学生主体意识 回归作文教学本质
发布时间:2016-10-12   点击:   来源:   作者:商骏涛

 

加强学生主体意识 回归作文教学本质
郑陆初级中学     吴赛花
[摘要]:作文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作文教学自然也就一直是老师的头痛事。然而作文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到底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从“被迫”写作文转变为“我要写作文”,要引导学生从“没什么可写”转变为“有写不完的话”。真正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阅读;个性 ;主体意识
[正文]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作文课上,学生兴味索然,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勉强成文,也是干巴巴几句话,没血没肉。纵观我们平时作文教学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教师命题——指导审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学生修改。这样冗长呆板的教学步骤,使教师的工作量倍增,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开宗明义:作文如同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一样,是效果最普遍,最便利的情绪显示,“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是作者内心积淀的自然凸现,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交流情感的方式。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进行快乐写作。
    一、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思维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生活或脱离了生活,写作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狭窄,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大多熟视无睹,作文时往往勾不起回忆,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难免凭空想象,胡编乱造。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才能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写作“假、大、空、套”的现状。
   1、体验家庭生活。鼓励学生学做一些家务,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烧饭做菜、整理房间等,学生获得了深刻的劳动体验,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留心学校生活。让学生留心学校中的人、物、事,观察体验同学、老师的喜怒哀乐,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学校、班级活动等,为学生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3、观察社会生活。让学生留心观察社会中的一切事情,观察自然的四季交替、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周围的人和事,关注时事新闻等。假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自工作以来,特别是新课程“活动体验”学习方式的运用以后,我十分注重让“活动”进课堂,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观去观察、感知,从中获得真知。如配合教材,播放相关影片《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教授《明天不封阳台》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学生写的好的书法、作文,办的好的小报张贴表扬等。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从此有了写作内容,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编故事、说假话了。并且活动将带给他们许多知识和文化,扩展和深化他们的思维。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因为活动富有情趣。而参加了活动,学生就了在丰富的体验和感悟,这为他们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让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人说:“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学生累积了许多的写作素材想一吐为快了,就会考虑如何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好。知识汲取得多,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语言,这对于学生学习作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网络……搜集获取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积累的准备。学生从阅读中可以积累到几方面的经验:
    1、积累阅读经验:从读懂几篇文章的体验,来帮助读懂更多的文章;
    2、积累写作技能: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能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上去;
    3、积累语言素材:在阅读中对一些佳词妙句、典故成语等见多了,便会形成语感,学生在表达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作时形象丰富、妙语连珠;
    4、积累思想情感:学生在阅读中受作者或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影响,自己的情感也会不由自主的丰富起来,而多思善感正是善文者必须的素质。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学业繁重,自己也无暇读课外书。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的宝贵资源,鼓励学生多看好书,教他们学写读书记录和读书笔记,学会与文本、作者真诚地对话。笔者也经常向学生们推荐好书、好文章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三、让学生参与命题,展示自我个性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兴趣、思路、积累不一致时,学生的信息被会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下手。为此师生可互动命题,学生参与命题,教师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发言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才能“让胃口大的学生吃得好,让胃口小的学生吃得饱”,这才是我们作文的关键。
教师命大命题,学生选择或命小命题即老师在大命题下设置了多个可供选择的小命题,以利于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当然学生也可在此大命题的框架下自己设置一个符合该条件的小命题,这种方式比传统单一、固定的统一命题肯定会受学生们欢迎的,因为比以往作文命题有了更大写作弹性和自由;
2、学生讨论,集体命题或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事先征求或进行调查,把学生最想写、最容易写的让学生讨论自主命题,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写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写作素材,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如初一开学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父母,介绍自己的家族。
     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因此就拉近了作文与学生的距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写出富有灵性的文章。
   四、让学生自由表达,说真话抒真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显个性、出新意。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强调作文要讲真实,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也都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
   (一)引导学生学会交流,敢说真话
     语文课就要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往往会有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只要他们愿意把真实的心里话说出来与人交流,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因为这些出自真实的生活、发自内心的感受都是写作的最佳材料。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勇于说真话与外界交流,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学会指正别人的毛病,才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写出好作文。     
    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话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
(二)鼓励学生显露个性,抒发真情
 作文指导中,学生如果受到的束缚太多,作文中就只会表达老师的思想、见解,说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甚至假话,抒发属于别人的情感。在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讲个性化的生活历程,畅谈个性化的生活感悟,抒发个性化的思想感情,使用个性化的表达手法等,从而展现个性化的内心世界。学生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渗透自己的个性思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写人所未写;充分将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文字,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对于学生写出的充满真情的文章,老师应该珍惜。教师不该仅仅停留在夸奖的简单的水平上,而是应该认真地写下教师的感受,与他们共享欢乐,分担忧愁。通过与作者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考试失利的极度伤感,而文章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你感情上的痛苦我能体会。但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勇敢面对现实,把握好现在,做个坚强的人。那么,你的未来一定绚丽多彩的!”用类似评语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强化做人意识。       
   五、让学生自改互改,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文批改,如果全由教师一人批改,难免会出现千人一面、格式化的僵局。更可悲的是,老师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精力精批细改,可作文发到学生手中,他们顶多看看分数就往桌洞一塞了事,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俗话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时强调,“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只给些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解决……养成了自改的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
    所以,在每次学生作文完毕,教师可改变教师批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做法,而采取学生自评自改和互判互改的方法,教师可做必要的引导和指点。这样学生就处于主动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就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和强化。        
  自改互改作文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七个环节:
    1
自读修改。让学生小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初稿,围绕作文的重点训练项目修改草稿,读文章时,注意标点符号是否漏缺、正确;有没有错别字、加字漏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篇章结构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是否有主有次,重点突出……文章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朗读显露出来,并及时修改纠正。
   2、小组评改。全班分四人为一小组评改。在四人(作文水平优一人、中二人、差一人)小组中,每人重点评改一篇,要求对字、词、句、段、篇以及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全面衡量,并且写评语。然后交换阅读其余三篇,并进行分析、比较,准备好小组评议发言提纲。最后再打分,评改人签名。
3、互审评议。评改结束后,同学之间交换审查,要求写出审查评语。各人谈对组内四篇文章分析、比较的意见,如果某人评改中有错误或有疏漏,经过大家读、议,都能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如有不能统一认识的问题,可问老师,也可提到班里讨论。审查人也要签名。
4、作者反馈。即评改和审查结束后,交给原作者,原作者可针对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提出自己的看法。下次评改时,评改人和审查人首先看原作者上次的反馈意见。课外可以商讨,若有争执,可由教师评定。
    5
推“优”评“优”。各小组长推荐优秀文章,评改者先读,再谈小组推荐意见,学生集体评议。被评文章的作者,也可答辩。在朗读优秀作文的基础上,由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佳作文,由原作者修改后打印出来,挂在习作园地,供大家欣赏。
   6教师总结。根据评改课前浏览全班同学作文所掌握的情况,针对训练目的、重点是否达到的实际,本着鼓励的原则,集中谈意见,不必面面俱到。
   7、自己再修改,写评后感。评改课后,作者可参照批改者的意见,以及从评改中受到的启示,进行修改或重写,并写出评后感想。
  学生自改互改,可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堆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和钻研教材,同时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有比较、有鉴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作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只有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改进写作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乐趣,使每位学生真正喜欢作文,快乐作文,让他们趣写越爱写。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储 晋 《从此不怕写作文》,南京出版社,2002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4、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 汕头大学出版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