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一)
学习内容的主题 | 《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聆听的策略研究》 | 来源 | 期刊 | |||
作者(或讲座人) | 朱琳 | 学习时间 | 2022.03 | 学习者 | 赵婧 | |
学习摘要: (一)分解目标,细化聆听步骤 聆听是一种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开展聆听教学的时候,可以把一个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要素的作用,在聆听音乐的活动过程中掌握聆听的知识与技能。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去聆听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 掌握聆听的知识与技巧。为了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和声、旋律、节奏、调式、速度等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感知能力,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的去听音乐。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能增强学生的歌曲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 (三)在比较过程中聆听歌曲 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如果进行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个人的听觉感受,就会丧失聆听的意义。每一首音乐作品要素的重点不一样,所以显示的特征就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每一首歌曲的要素,引导学生聆听每一首歌曲的特征。 | ||||||
学习心得: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聆听技巧,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体验音乐旋律中的艺术美。音乐是一门讲究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种有意 识和有目的地听的过程。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体验音乐旋律中的艺术美,审美体验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鉴于聆听对音乐教学效率提高的价值,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率。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二)
学习内容的主题 |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 来源 | 书籍 | ||||
作者(或讲座人) | 夏雪梅 | 学习时间 | 2022.10 | 学习者 | 赵婧 | ||
学习摘要: (一)核心知识 在进行音乐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前,我们首先应明确音乐的学科概念与能力包含哪些内容。爱利克·埃里克森为音乐学科提供了一些学科概念:节奏、旋律和谐、音调、音频、形式、拍子、音色、格调。 (二)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通过有趣的、与学生亲和的方式驱动学生投入项目化学习。但在驱动性问题形成前,首先应明确学科的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指在学科中,人生发展历程或是对世界的理解中真正持久而重要的问题,但本质问题较为抽象,超出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与接受能力,因此驱动性问题便将深奥的本质问题转化为了符合特定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高阶认知 项目化学习指向知识的高阶认知策略,马扎诺在学习维度框架中将高阶学习策略分为六个方面: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与系统分析。"但项目化学习十分强调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的整合,低阶学习包含信息收集、组织、存储、巩固等,这些内容会为高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
学习心得: 由于每门学科的特点不同,核心知识与能力不同,因此在针对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时,教师可以从以上五种实践形态中选择适合该学科项目的实践,也可以同时兼备多种实践。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三)
学习内容的主题 | 《基于“问题链”的课堂有效设问》 | 来源 | 书籍 | ||||
作者(或讲座人) | 万方怡 | 学习时间 | 2023.05 | 学习者 | 赵婧 | ||
学习摘要: (一)主体性原则 即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将设问 的重点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上。课堂设问凸显主体性原则,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有效设问没有唯正确的答案。设问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深人地探究和讨论。这不仅创设了包容的课堂环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中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 (三)启发性原则 强调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寻找“正确”答案。教学最主要的 目的就是激励学生探究,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延伸课堂知识,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拓展思维启迪智慧。这不仅能促进课堂讨论和互动,还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 |||||||
学习心得: 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艺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音乐情感体验的融入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也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如果音乐情感和知识技能互不融合,衔接就会生硬。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充分的时间文化内涵。预设和生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效的预设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但把握住课堂生成、即时调整教学设问在教学实践中同样重要,适宜的教学设问是教师教学素养和机智性的体现"。即使运用“问题链”实现了教学设计的结构化,确保课堂设问的有效性,但距离一堂好课仍有距离。让课堂生动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往往是生成性教育的智慧表现我还需要不断锤炼。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四)
学习内容的主题 | 《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 | 来源 | 书籍 | ||||
作者(或讲座人) | 曹培杰 | 学习时间 | 2023.11 | 学习者 | 赵婧 | ||
学习摘要: (一)“因材施教”的实施更加有效 由于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因此音乐教育更加凸显“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这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然而人工智能却能在一定的逻辑规则下,以强大的大数据智能运算能力对学生的个体化数据展开分析,构建出每位学生的数字画像,进而提供精准的学习服务、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 (二)“审美感知”的训练更加直观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而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素养均涉及了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其运行机制为借助乐音的多向运动以形式美与内容美的交织,激活学生想象、唤起学生记忆,以期在内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共鸣,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在音乐聆赏中接收文化信息,带动全身联觉与想象,激发由情及理的文化认知与文化反思、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 |||||||
学习心得: 在音乐课程学习中,学生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快速建立起对课程内容的大概了解,形成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初步架构,建立个性化课程知识库这属于“知”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助力学生在充足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融“知’与“智”于心,实现“转识成智”的跨越,生成的“智’同样能够更好地指导个体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美的人格和灵魂,培养完整的独立个体。这才是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领域。 |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五)
学习内容的主题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 来源 | 书籍 | ||||
作者(或讲座人) | 余文森 | 学习时间 | 2024.08 | 学习者 | 赵婧 | ||
学习摘要: 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和意义化策略。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的脚手架,助力我们的课堂之行张弛有度,素养真正落地。并且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新时期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 |||||||
学习心得: 余文森教授在情景化策略里提到了八种具体的情景化策略,即通过联系生活创设的情境、通过实物创设的情境、通过图像创设的情境、通过动作创设的情境、通过语言创设的情境、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的情境、通过背景知识或场景创设的情境、通过问题创设的情境。 而音乐是一门即抽象又具体化的艺术,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挖掘音乐里的故事,将音乐里的故事性与音乐性相融合,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有意思,打通音乐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壁垒。例如《甜甜的秘密》,这是一首深情、优美的儿童歌曲,它生动地表达了学生对教师那种浓浓的、真挚的都唱为爱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歌曲稍有难度,尤其是歌曲的节奏不易掌握。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唱新歌前,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开展一次故事编创活动。例如,请学生以“小橘子”为题目,编创一个“我爱老师”的主题小故事。通过大胆有趣的创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内容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把音乐作品内容中“悄悄地”“放进老师的抽屉里”的秘密行动,对教师满满的爱意都在故事的缩创、讲述、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感知、体验与表达。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