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在课程理论和情智课堂理论的指导下,在总结这几年我校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以建设情智课堂为目标,继续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建设情智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构建“情智课堂”为核心的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研究要点
1、前期活动:主要从理论角度,学习什么是情智课堂,包括概念、基本理念、实施的原则、理论依据,实施的必要性和意义。
2、从实践的角度,通过常态课、各级各类公开课,着重探索和挖掘情智课堂的特点、实施策略、程序和步骤。
3、结合平时及公开教学研讨等活动,组织成员完成《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教科研手册》(2016—2017学年),及时撰写教师个人教育科研计划、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研究课教案、研究论文(或总结)等。
三、具体措施
1、学校主课题实施分层管理。各教研组成立相应子课题(音、体、美为一个教研组)。各教研组在平时的教研组活动中经常开展情智课堂建设的研讨,根据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调整研究措施。
2、各教师根据本学期的研究重点,结合自己的教育问题,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计划要目标明确,措施详细,操作性强。
3、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平时在教案中经常以情智课堂建设为主题,撰写微型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资料。
4、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需认真撰写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等,定期在《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教科研手册》(2016—2017学年)上填写。
5、各教师要定期做好学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研究积累材料。
6、各教师每学期开设一次针对情智课堂建设的研究课(语文、物理、化学教研组尤其要扎实做好“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组织骨干力量,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比对,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以指导本课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2、观察分析法。以我校“常规导研”为抓手,深入课堂,并经常听常态课。听课时认真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观察教师的激发、引导艺术,观察学生情感潜能、智慧潜能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既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又要关注“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同时要认真记录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题异构”教学活动,为“情智课堂”的研究积累生动、鲜活的案例。
4、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实验教师需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善于用相关理论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写成案例、论文。
五、活动安排
1.加强理论研究(2017年2月—2017年6月)(负责部门:教科室)
学习《情智教育十日谈》《孙双金与情智教育》等书籍,以及《“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郭晓娟、温海燕,《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12期),《“情智课堂”的基本特征——《情智阳光教育研究》代序》(余国源)等文章,加强自学,加强对情智课堂的理论认识,寻找理论的支撑点,以不断把握并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动向。课题组成员要结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查阅、搜索资料,有针对性地做摘录,丰富理论素养。
2、每周开展常态课、研究课(2017年2月—6月)(负责部门:教导处)
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优质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及示范课中开设情智课堂的研究课、观摩课。
3、各级各类以情智教育为主题的公开课、研讨课(2017年2月—6月)(负责部门:教导处)
围绕研究主题,各教师开展的各级各类公开课、研讨课等,都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材料。(材料要求:教案、公开课评价表等)
3、问卷调查(2017年3月)(负责人:吴伟星)
针对每个成员所上的公开课,精心制作问卷调查表,分别选取三个年级的部分班级作为问卷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由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
4、撰写教学随笔、研究论文(或总结)等(最终完成时间:2017年6月)
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或总结)等,收集各种研究成果,填写在《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教科研手册》上。(最终完成时间:2017年6月)
5、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评选(2017年6月)(负责处室:教科室、教导处)
根据本学期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情况,评选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由学校颁发相关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