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实验学校 吕月华
2018-06-20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普及,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等,在网络上应有尽有,语文老师们往往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为自己所用。这不禁让我扪心自问: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能真正静下心来独立解读教材吗?还能仔细琢磨文本吗?还能真正做到文本细读吗?
怎么才能真正做到文本的“细读”呢?细读的意思就是“仔细地阅读”,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告诉我们在细读时,要注意到文本的每个词每个词,品读出每个字词背后蕴含的意味。当然这些都必须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从文本自身出发,充分阅读,充分发掘出文本的丰富内涵。
最近我上了一篇文章《植树的牧羊人》,我就从语言和细节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细读。
文本细读,首先细读的必定少不了语言。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咀嚼语言,仔细体会,挖掘出文章的深层内涵,使之成为教学课堂上的亮点,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的着力点。如《植树的牧羊人》中的很多词语,就非常值得细读。像第11小节和第14小节都出现的“一直”一词,第11小节说:“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第14小节又说道:“他一直在种树。”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揣摩朗读的语气语调,学生通过用稍慢的语调重读“一直”揣摩出植树的牧羊人的坚持的毅力。再如文中第20小节写道“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牧羊人几十年在荒漠里植的树,使这里荒废的村庄又建起了干净的农舍,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也搬到了这里生活,给这个地方带来了青春和活力。所以老人重建的不仅是物质的废墟,还有人们心灵的废墟。但是这一段里还有一句“探索新生活的勇气”,又该如何理解呢?结合牧羊人之前的生活,我们就能深入体会到这里不仅指给人们带来了探索新生活的勇气,更多的是指牧羊人自己产生了探索新生活的勇气,荒漠变森林让他对生活有了信心和新的目标,让他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他在造福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所以,细读语言,从词句的联系和品读中挖掘含义,从横向或纵向引发开去,就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文本细读,除了文章的语言值得推敲之外,文中的细节也是值得我们琢磨的关键点。如在讲到植树的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时,有学生提到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给出的细节就是文中第5小节对他生活环境的描写和他自身穿着打扮的描写:牧羊人一个人生活在石房子里,但他却能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能把生活过得有条不紊,那他必定是热爱生活的。这点无疑是正确的,不过我继续引导学生能不能从文中其他一些细节也发现他热爱生活的特征。通过大家对文本的细读,同学们锁定了文章第11小节后半部分,但是一时无法解读出来,我做了如下引导:
活动三:悟幸福之道
师:一位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荒漠变成绿洲,为他人创造幸福。那么他自己幸福吗?为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生1:我觉得他不幸福。因为第11小节说道:“他先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啊?
生1:妻离子散。
师:不仅仅是离了散了,有没有更贴切的词?
生2:家破人亡。
师:所以他选择一个人生活,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此刻是怎样的心理?
生3:孤独、痛苦、绝望。
师:是的。文中说到他“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4:我觉得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好像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师:所以他觉得日子不是过的,而是流走的。因为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生目标。在这样的绝境中,他决定干什么?为什么?
生5:动手种树,因为“没有树,就没有生命”。
师:对,他选择创造生命。我们发现,即便是在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人生已经没有了目标的绝境中,他依然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厌弃生活,反而选择了种树来创造生命,可见他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深深刻在骨血里的,是存在在潜意识里的。
就这样,通过对文本细节的解读,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到了牧羊人热爱生活的特征。
记得窦桂梅老师曾把我们教师比作医生。的确如此,文本细读之于语文老师,不就相当于“望、闻、问、切”之于医生吗?教材就好比一个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诊断的对象。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希望我今后能更加努力地培养“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和耐心,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