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中的适用类型
摘 要: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它能促使师生间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了有效推进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适用文本特点、适用教学情境、适用课型三个角度谈谈比较阅读的适用类型。
关键词:比较阅读 适用类型 中学语文 教学实例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词句的解释,文意的讲解。课堂上,老师往往以自己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死气沉沉,乏味至极,如同一沟“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必须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显然,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须及时转变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而比较阅读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有效推进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从适用文本特点、适用教学情境、适用课型三个角度谈谈比较阅读的适用类型。
1适用文本特点
比较阅读是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语段进行比较。相比较的语段间可以出自同一篇文章,这种比较阅读称之为“文本内部间的比较”;也可以出自不同的文章,这种比较阅读称之为“文本之间的比较”。
(1)文本内部的比较
“比较阅读”可以在文本内部展开。这样的文本通常有个特点: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笔者认为可以细分为人物形象的比较、细节的比较、环境的比较三种类型。
①人物形象的比较
文章中出现对比鲜明,差异较大,或是相似的形象时,这样的人物形象就适合进行比较阅读。
如苏教版九上的小说《故乡》,就是将同一人物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二十年前的闰土是个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真诚快乐、热爱生活的小男孩。然而二十年后的闰土却变得麻木愚钝、脸上写满了悲哀和忧伤,和“我”之间也隔了层“厚障壁”,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佛像上……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两者之间差异较大。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挖掘闰土变化的原因,文章所揭示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苏教版八下的小说《窗》则是将不同人物进行对比。靠窗者渴望生命,热爱生活,幻想出美丽的画面装点了自己与病友苦闷的住院生活,他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同样珍爱病友的生命。他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而不靠窗的病人却被私欲蒙蔽了双眼,仅仅为了获得靠窗的位置,对病友见死不救。他的冷漠、自私让他变得丑陋。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更能理对作者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②细节的比较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前后有差别,这样的文章也适合进行比较阅读。将这些细节从文中梳理出来,比较阅读后往往会有全新的阅读体悟。
如小说《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的细节。奥楚蔑洛夫审判一件狗咬人的案子,他的审判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而穿脱军大衣这一细节,似乎为他每一次审判的改变做了铺垫。在一穿一脱之间,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截然相反。将这几次细节梳理出来,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奥楚蔑洛夫是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厚颜无耻的两面派。
③环境的对比
环境描写也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小说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差异较大,也适用于比较阅读。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就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两种环境中拉车的情景。在烈日下,祥子面临的是毒日当头、闷热难耐、口干舌燥。而在暴雨下,面对狂风肆虐、大雨倾盆,祥子无处躲藏,冷得瑟瑟发抖。烈日和暴雨这两种环境反差很大,我们比较得出相同点:自然环境恶劣。不管是怎样恶劣的天气,祥子都不得不出来拉车,足见祥子的悲惨命运。
运用对比手法的文章就适合比较阅读。我们从对比处挖掘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深入解读对比的部分,对于有效解读文本大有裨益。
(2)文本之间的比较
在文本之间展开比较阅读是常用的“比较阅读”的形式。这一类比较阅读的文本之间通常有关联点。根据关联点的不同,笔者将这一类比较阅读细分为七类。
①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这一类比较的关联点就是“同一时期”。相同的历史背景会给同一时期的作家打上时代的烙印。然而由于每个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个性特点等的差异,又会是他们的作品同中有异。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相同的。《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了勉励因支持其政治改革而被贬的滕子京而作,而此时范仲淹自己也被贬于邓州。《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因范仲淹政治改革受牵连而被贬滁州时所作。同一时期,处于被贬境遇的两位作者,虽然遭到贬谪,但是都能从逆境中超脱,寄情山水,心系黎民百姓。只是两者所表达的情感略有不同。《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等句可见作者在文中突出了一个“忧”字。《醉翁亭记》中提到了山水之乐、滁人游乐、宴酣之乐等乐趣,可见作者在文中突出的是一个“乐”字。
②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比较。这一类比较的关联点就是“同一作家”。如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会发现杜甫诗作早期流露出的是意气风发、有远大抱负、充满豪情的形象。而在安史之乱之后,诗人将关注的视角由自我转向家国,忧国忧民的形象逐渐树立起来。通过这一比较,我们更能理解杜甫“诗圣”形象。
③同一主题,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同一主题之下,可以从表达情感、文章体裁、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如冰心的《母亲》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都是关于“母爱”的主题。冰心用“托物言志”手法,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邹韬奋则采用“截取法”,选取几件典型事例,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被旧社会埋没的女性的同情。
④同一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比较。如毛泽东和陆游《卜算子 咏梅》,同样是词,写的都是梅花,然而所表达的主题却不同。两首词虽然都是对梅花的赞美,不过还是有差异的。毛泽东借梅花傲寒俊俏的形象体现了词人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陆游则通过梅花感叹人生的坎坷,也表明了自己的高洁情操。通过比较,学生能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文本间的比较是师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这些关联点,设计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2适用教学情境
不少教学情境中都会用到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也为教学增色不少。
(1)用字非常精妙时。文章中有些字用得很精妙,通过比较阅读能深入体会字的含义。如《老王》中“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将“镶嵌”与“站立”进行比较。根据上下文语境,我们发现这里的“镶嵌”就是“站立”的姿态。然而不能仅仅将“镶嵌”用“站立”来替换,因为“镶嵌”除了“站立”的姿态,还写出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为后文老王的死埋下了伏笔。
(2)人物形象间有差异时。如《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都是旧社会受压迫的小人物形象,不同的是面对社会的变迁,生活中的层层重压,闰土变得辛苦麻木,杨二嫂变得辛苦恣睢。
(3)文章主旨较深刻含蓄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进行对比,就能明文章的主旨: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舒服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了不满。
(4)文章语言特色不同寻常时。如将《松鼠》一文与《辞海》中对“松鼠”的注解进行对比,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就显而易见了。
3适用课型
从课型来分,比较阅读适用于阅读教学课以及写作教学课。
(1)阅读教学课可以是单篇课文的阅读,也可以是单元主题教学、整本书阅读等。单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前文已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单元主题教学是将每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选择一个教学点,对其进行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如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阿长》、《老王》、《卖油翁》和《台阶》,可以紧扣单元主题“小人物”来进行比较阅读。通过结合文本为这些小人物勾勒人物画像环节,深入理解这些“小人物”的形象。最后比较发现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存在,才使文学作品熠熠生辉,感受到了这些小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
整本书阅读课堂也适合运用比较阅读。如在名著《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开头和结尾时祥子的形象进行对比发现:最初的祥子是勤劳能干、富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望的人力车夫。而文章的最后,祥子已经变成好吃懒做、自私贪婪、到处骗钱的“城市垃圾”。经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者形象反差较大,接着再书中找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这样的比较阅读就能很好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2)作文教学课的比较阅读是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写作技巧、选材、写作角度等方面比较鉴别,模写学习。作文课与阅读课中的比较阅读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阅读课的比较阅读是为“读”服务的,作文课的比较阅读是为“写”服务的。如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笔者选取了《台阶》中的一个片段:“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支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并给出一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太接着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通过比较发现,细节描写使父亲专注的神态、眼神中的羡慕和向往、泄露了父亲心事的流失和旱烟雾都跃然纸上。而没有细节描写的文字则显得平淡无奇。在赏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来使文章的细节处更生动。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广泛,熟悉比较阅读的适用类型,是有效运用比较阅读的前提,更是研究比较阅读的基石。当然,比较阅读的适用类型不止以上几种,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让比较阅读的研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田奇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J].教学与管理,2003.5
[3]方雅玲.比较阅读 深入探究——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尝试[J].现代语文,2014.10
[4]冯瑞庭.比较阅读法: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1999.2
作者姓名:陆群 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