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案例摘录和点评
2020 年 6月
教学内容 | 十六年前的回忆 | 姓名 | 顾晓兰 |
案例呈现 | 学习最后一部分 师:从那一别,我们再也没见过父亲,更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诀别。 学生读,四位学生分别读最后四段。 师:父亲的被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的被害。 师: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全家人的心情如何? 生1:舅老爷哭着回来, 生2:“我”昏倒在床上, 生3: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醒来又昏过去。 师:父亲的被害,使全家人无比悲痛,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而是带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敌人的仇恨,牢牢地记住了父亲被害的日子。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父亲被害的日子是哪一天? 生:4月28日。 师:课文中两次出现了4月28日,那一次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生: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1927年4月28日 师: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开头? 生:倒叙回忆的手法。 师: 这篇课文写于1943年, 板书:1943年 师:那正是父亲遇难十六周年,那么,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形成了什么关系? 生:首尾照应。 师:这种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它能使文章更加紧凑,更有感染力。在本课中,突出了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板书:忘不了 | ||
点评分析 |
当前的一些课堂,常常一堂课一直处于浅显的对文本的架空对答或缺少意义的合作探究。而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从舅老爷、母亲的悲痛欲绝的表现,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牢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之后,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学生由情入境,产生深刻共鸣。立足文本,深入探究,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的探究,是很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