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 掌握“虎、叠、隙”的写法,掌握多音字“曲”,理解词语“蛟龙”;
2. 梳理文章的脉络,弄清楚各部分的大意;
3. 重点学习1-2小节爬山虎的位置和叶子。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动物啊?这个“虎”字的笔顺有点易错,下面请大家伸出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虎字,( 竖— 横 —横钩 这一钩就是老虎锋利的牙齿所以一定不能丢掉 —第四笔是什么,对,竖撇 —然后是横,横要写的平平的, 最后下面是一个“几”)
2.那老虎在大家心中是什么样的?(残忍、凶狠的)今天呢,我们要认识一种特别的虎,它可没那么凶猛,它就在我们身边,不仅如此,它还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你猜到了吗?没错就是——爬山虎。(点击PPT)看,多么漂亮的一墙爬山虎呀!
3.那通过预习,你知道为什么这个爬山虎能往高处爬啊?奥,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跟我读,爬山虎的脚。
4.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呀?叶圣陶,大家对叶老先生熟不熟悉啊?大家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学的一篇叶老的文章吗?《荷花》,大家的记性真不错,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呢?对,都是写植物的文章。看来叶圣陶先生一定是一位很会观察的人。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脉
1.好,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叶老的脚步一起去探索爬山虎的奥秘。
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2. 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思考题。老师看到大家都坐端正了,看来都有了答案(3/4/5)
3.那这三小节分别又是写的爬山虎的脚的什么方面呢?请大家再次阅读3-5小节。读完就坐端正示意老师。
(1)指读第三小节,有人来说一说第三小节写的是什么吗?(位置、样子、颜色),大家概括的非常准确,那下面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一起看大屏幕上这个爬山虎,有人可以上来指一指这几个部位分别对应图上的哪里吗?(这个绿中带点红的就是它的叶子,这个粗粗的主干就是茎,而叶柄就是连接叶子和茎的部分,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哪里的?文章中是怎么介绍的?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稍微有点长,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具体位置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而它的样子就像是蜗牛的触角,这是蜗牛的触角,他们长得像不像啊?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把第三小节读一读)
(2)解决了第三小节,那文章的第四小节又是写的什么呢?指名读。
正音:弯曲 多音字
用图片理解“蛟龙”:大家知道什么是蛟龙吗?蛟龙是古代神话里的一种神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看,这个绿色的爪子是不是和这个绿绿的脚很像啊?
交流:这一小节讲了什么呢?
(3)那所有的爬山虎最后都能触着墙往上爬吗?一起读第5节。
交流:这一节写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最后怎么样了?(萎了)有人知道萎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它是草字头呢?哦一般花草才会枯萎,所以是草字头。
4.小结(看着板书小结3-5)
三、精读1、2自然段
1那文章的1、2节又是写的什么东西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2.你从里面知道了什么?(满是、一大片——多、密、生命力旺盛)
3.齐读
4.那第二小节又是写的爬山虎的什么呢?全体女生一起来读一读,嗯大家读得很有美感。听完之后,你有答案了吗?我想喊一位男生来回答。嗯,概括的非常准确,这一段写的就是爬山虎的叶子。第二小节的文字非常优美,再读读,你最喜欢哪一句,一会儿我们请同学出来分享一下他最喜欢的句子。
预设:1:哦,你最喜欢的是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拂、漾)看到这个漾你会联想到什么?这个就是微波荡漾的海面,这个时候的风也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我们在读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把声音变得轻柔一些呀?你能来试一试吗?嗯,还差了一点点,谁能再来试一试?嗯,读的非常棒。
预设2:这是写的叶子的颜色变化,一开始是嫩红,什么样的颜色叫嫩红啊?对,就是比较淡的红色,后来是什么颜色?嫩绿,嫩绿就是浅绿。这两个词语里面的嫩就是淡淡的浅浅的意思,那后面嫩叶中的嫩也是这个意思吗?哦,大家都说不是,这里的嫩又是什么意思呢?(新生长出来的),同样的字出现在不同的词语里意思就会发生改变。最后叶子变成了什么颜色?绿的新鲜,结合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叶子的颜色变化。看着这明艳的绿色,作者也不由的发出感叹,看着非常舒服,读一读,看看大家能否读出这种舒服的感觉呢?
预设3:一顺儿是什么意思啊?朝着一个方向,非常的整齐。什么叫均匀?不重叠,没空隙,每个地方都是差不多的就叫均匀,在遇到一个不理解的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这里出现了两个难写生字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
(1)“隙”要注意什么?(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竖,上面的小小一些)那上有小下有小,中间的日就被压得扁扁的。组个词?猜猜看,这个字什么意思。
(2)“叠”的上面是三个又,是不是就有一种叠在一起的感觉?写的时候,最上面的又要大一些,而且“又”的第二笔要变成点,下面两个“又”小一些,接着是一个穴宝盖,这个长长的横要写平,能稳稳的拖住上面三个“又”,最后下面是一个“而且”的“且”,最后一笔和上面差不多宽。好,自己动笔写一写。用实物演示“重叠”。
齐读。
5.小结:
板书:
10 爬山虎的脚 叠、隙
1位置:多、密
2叶子(长时间细致观察)
3-5脚
教学反思:
这是我入职以来第一次上公开课,选了一篇叶圣陶老先生的爬山虎的脚,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老课文,上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1. 前期制作PPT时,每页字数太多,上课的时候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PPT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2. 比起逐字稿,教案更需要的是板块清晰,条理清楚;
3. 四年级的同学识字教学可以稍微弱化,精讲1-2个即可;
4. 在授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照搬教案;
5. 在学生分别回答完几个点以后,可以让一位学生来小节,或者自己再把他们的答案总结升华一下;
6. 授课过程中不管是语言还是评价都要富有变化,不能一层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