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校新闻>>校园喜讯>>教师荣誉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思考与探索
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2010-04-1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唐红艳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思考与探索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唐红艳

[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求异;探究;创新

[正文]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是数学学科的心脏。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以问题为中心,教会学生提问题,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课前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生的课前预习,已经引起教师们的普遍重视。而教师在课前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却容易被教师忽视。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是寻求新知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十分重视课前的诱发学习动机的工作,如在教探求规律这一节之前,我先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凡提有一次与国王下棋嬴了,国王问他要什么奖励,阿凡提说你就在棋盘上放米吧,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直到放满每一格,国王听了笑了,这还不简单,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国王的脸色变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你们帮国王算算吧就会明白了。学生由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教材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满足求知欲,维持心理平衡。这样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其态度自然更认真,效果自然也更好了。可以说,课前的激发工作越充分,课堂教学效率越高。

二、教师巧设问题情境,指导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进行自主探究的前提,因为这往往是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萌芽。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其作出猜想,才会进行科学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应选用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趣例,精心巧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强烈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字母代表数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首儿歌

1 只青蛙 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1  声扑通跳下水;

2 只青蛙 2 张嘴,4 只眼睛 8  条腿,2  声扑通跳下水;

3 只青蛙 3 张嘴,6 只眼睛 12 条腿,3  声扑通跳下水;

学生不由自主地唱起来:

4 只青蛙 4 张嘴,8 只眼睛 16 条腿,4  声扑通跳下水;

我关录音机后问:那么n只青蛙呢?

学生唱道:

n 只青蛙 n 张嘴,2 n 只眼睛 4n 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我顺势说:大家回答的很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用字母代表数。那么生活还有哪些数可以用字母表示呢?

收音机

 

 

笔记本

电风扇

水彩笔

电筒

空调

 

又如:现在商场在节假日经常有转盘得奖的活动,转盘如下图,你认为得到空调的机会怎样?学生猜想得大奖的机会很渺茫,但原因何在,他们积极思考,探求问题的关键。原来这里蕴涵着概率的知识。又如:在讲解四边形的内角和时用多媒体出示一只小猫在四边形上行走的动画,小猫走一走停一停,这样的画面给学生新奇感,使他们有疑问今天我们要探讨什么知识,猫为什么在那些地点停留,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逐渐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举一反三,从而学会提问题。例如: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 "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新世纪的小高斯。故事增强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具有什么规律的数可用高斯定理来解决?学生积极讨论,得出求连续的自然数之和适用这一定理,同时又有同学提出如果连续相差234…….呢?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得出原来他们都适用。

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变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探求规律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我拿出一张纸条,0.1毫米,我把纸条一次又一次地对折, ,然后我对同学说,这样对折14,厚度可达同学们的身高;对折27次后,其厚度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再问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如果对折42次后,厚度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如果要使厚度达到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km),需要对折多少次呢?两个疑问,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他们饶有兴趣地折纸条,边折边写对折后的厚度,通过计算他们知道了:

对折1,厚度为0.1×2=02 (mm)

对折2,厚度为0.1×4=01×22=04 (mm)

对折3,厚度为0.1×8=01×23=08(mm)

……

对折14,厚度为0.1×214=16384 (mm)16 (km)

对折27,厚度为0.1×22713421.8 (m),这个厚度显然超过了喜马拉雅山的高度(8848m)

对折42,厚度为0.1×24243.98 (km),这个厚度的确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42km)
   
为了能使厚度能达到1.5亿km,我们假设需要对折x,则应有:

0.1×2x÷106=1.5亿km

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求异意识,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例如,有一个装修工人不小心弄碎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如图),他急需去店家配制一块同样玻璃,你认为他该怎样做?

问题一给出,学生积极性很高。各小组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我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纳如下:

 

1、较小块的搬到厂家,配原样玻璃。

2、把较大块的搬到厂家,配原样玻璃。

3、把两块玻璃都搬到厂家,去配玻璃。

4、量较大块的两组角和一条边,把尺寸告诉厂家配玻璃。

5、量好三角形玻璃的三边尺寸,把尺寸告诉厂家配玻璃。接下来我将上述五种方法交给全班,让他们进一步研讨每种方法是否都能达到配原样玻璃的目的,以及哪种方法最科学。学生兴趣甚浓,个个争先恐后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方法1不能准确配好原样玻璃,此法不行,方法24可根据“ASA”判定定理配原样玻璃,方法3也可配原样玻璃,方法5,根据“SSS”判定定理配好原样玻璃,但方法2、方法3带着破损玻璃去厂家有诸多不便。方法4和方法5既省事又方便。

在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五、课后以问题延续,保持探知欲望

从数学教学的整体出发,思维的课后发展、延伸也是优化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可以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有增无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后,我指着黑板问,我想知道它的上下两边是否平行吗,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象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去,延续到新学习中去,达到课后巩固发展的目的,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现代教学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所以现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