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班开展了一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与部分同学一起去寺墩搜集资料,并寻访村民。
星期六下午一点,我们来到了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实地考察。来到寺墩以后,我看到了让人痛心的情景。寺墩在一座庙宇之北,是一个小土丘,不少地方成了菜地,寺墩之东,则成了墓地,当好居民乱砌坟墓。虽然庙宇前树着“寺墩遗址”的石碑,但这里的一些居民却视而不见,硬是要在这古城池上获得利益。甚至在寺墩之西,有一根树那么粗的热水管横穿寺墩而过。眼前这副情景,让我十分气愤。
接着,我们采访了一位对寺墩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王宇清先生,他让我们大开眼界。王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寺墩出土的文物,大多是一些玉器、陶器、石器,大多在国家、省、市、区博物馆收藏着。还有部分散落于民间。这些文物说明了当时郑陆镇的先民已处于良渚文化的高级阶段,形成了国家的雏形。70—80年代,国家博物馆考古发掘了两个墓室,出土的文物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寺墩也因此一下子成了国内外考古界的焦点地区。不过,这也吸引了不少见钱眼开的偷盗者,他们闻风而动,被村民及镇派出所的队员发觉后逃之夭夭。接着,王先生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寺墩文物收藏,我们看到了一块块磨得无比平整、光滑的石器,都唏嘘不已,我们都感到,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生产出如此精美的器具,实在让人不可思议。这让我看到郑陆先民生产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劳动能力的增强,及他们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今天一天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我感触很深。原来能够证明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池,此时却为许多村民所漠视。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却越来越急功近利的今天,谁来保护这古老的文物古迹?谁来关心这悠久灿烂的人类文明?一些村民此刻的举动,正是在无视历史,忘却历史。不仅是寺墩遗址,就连北京的四合院也已经风光不再,长城也有不少地方成为残垣颓壁。由于一些人的无知和缺乏责任感,历史似乎成了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文字,与高度发展的社会格格不入。谈到保护和开发古文化遗址,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旅游、赚钱,却很少有人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将一些优秀的古文化遗址建设成有深远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如果再不大力宣传,古文明将一点点地消失。
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需要千千万万的人齐心协力!
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需要多一份责任,少一份盲从!
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需要多一份高瞻远瞩,少一些鼠目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