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
郑陆初级中学 八(5)班 狄超杰
20世纪60年代,人们傍晚干完活步行回家,刚下过雨的路泥泞不堪,路两旁是一大片荒地,回到自己家的茅草屋,就着萝卜干咸菜啃几个馒头,倒头便睡。
20世纪80年代,人们下班骑自行车回家,十字路颠簸得厉害,路两旁有一些零星的手工作坊和一些小的店面,回到自己家的砖瓦平房,吃着小菜,碗里是白花花的大米饭,吃完后听一会儿收音机或看一会儿黑白电视便睡觉了。
现在,人们下班回家,骑的是摩托车,开的是轿车,新铺的柏油马路宽阔明净,路两旁是现代化工厂和繁华的商业街,回到自己家的三层小楼,餐桌上有鱼有肉,吃过饭看看彩色电视,玩玩电脑才睡觉。
三种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那又是什么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了呢?是改革开放。1985年,我的家乡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政府招商引资,大力支持商业发展。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它们为政府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人们不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纷纷进厂工作。政府富起来了,人民富起来了。于是,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家乡开头的一系列变化。农村的道路修好了,农村的环境整洁了,河水清澈了,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新居。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传来阵阵歌舞声,对面新建的人民广场上许多人正在跳舞。生活好了,有了物质的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他们听戏、看书、读报,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
其实,我的家乡的变化只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过去五年作了回顾。经济总量方面,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农业方面,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就业方面,过去五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703元增加到2007年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这一系列数字证明,中国正以强劲的势头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原中国和谐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指导老师:许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