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现实性、综合性、
实践性的研究》课题组
教师教科研手册
校名: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姓名: 姚霄伟
教师子课题实施计划(学期)
姓名 姚霄伟 2002年2月20日
一
|
子课题研究名称
|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策略研究。
|
||
二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本校初二、初三
年级全体学生
|
合作人员
|
本校物理
教研组
|
三
|
研究重点
|
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四
|
研究方法
|
实验研究法
|
||
五
|
本学期实验课安排:
实验课名称:初二物理11.1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上课时间:2002年3月13日
|
实 验 课 教 案
教者:姚霄伟 学校:郑陆初级中学
班级:初二(6)班 时间:2002.3.13.
课题:11.1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教时: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而不是跟浸入的深度有关.
(三)教具、学具:一杯水、一杯盐水、弹簧测力计、细线、体积不等的
铁块2种,分2大组进行。一组用大铁块,一组用小铁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死海、铁制轮船能浮在水面的例子引入浮力. 引导学生破除迷信、确立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新授:
(一)什么是浮力?
1.学生实验: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演示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G(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把铁块的一半浸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
(3)再把铁块全部浸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更小,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
(4)提问:为什么示数会减小?请学生判断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引出浮力的概念。
(5)改用盐水重复(2)、(3),记下两种情况下测力计的示数。看示数是否也会减小?
浸在何种物质中
|
浸入的体积
|
测力计上的示数(N)
|
浮力大小(N)
|
空气中
|
全部浸入
|
G=
|
忽略不计
|
水 中
|
一半浸入
|
F1’=
|
F浮1=
|
全部浸入
|
F2’=
|
F浮2=
|
|
盐水中
|
一半浸入
|
F3’=
|
F浮3=
|
全部浸入
|
F4’=
|
F浮4=
|
(6)分析并比较2大组记录的数据,回答: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讨论:跟浸入的深度、物体的体积、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液体的密度等是否有关?)
(7)请学生演示:把物体浸没在更深的地方保持静止,看示数与刚好浸没时是否相同。
2.结论:
(1)浮力的定义。注意:浸在包括部分浸入和全部浸没。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
(2)称重法测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G-F’(其中:F’叫做物体的视重)。
(3)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当物体全部浸没后,浮力的大小跟浸入的深度无关。
(二)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思考:
1.大象在船上时,大象和船组成的整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画出受力的示意图,并列出平衡方程。
2.把石头放在船上时,石头和船组成的整体又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画出受力的示意图,并列出平衡方程。
3.为什么要使两种情况下船的吃水深度相同?
4.这种测量大象的方法在实验设计中叫做替代法。
(三)阿基米德原理(用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测量出物重G、空杯重G杯、浸没后的视重F’、排出的水连杯子的总重G’,计算出浮力的大小F浮=G-F’和排出的水重G排=G’-G杯并比较。
2.结论: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上式表明:浮力的大小只跟物体浸入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即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而跟深度、物体的体积等其它因素无关.
V排与V物的关系:部分浸入时V排=V浸<V物;全部浸没时V排=V物.
3.想一想:图11-5,大鱼和小鱼的争论中,哪个正确?
(四)气体的浮力
1.演示:图11-6实验,原来平衡的杠杆会变得不平衡,为什么?
2.结论:气体与液体一样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具有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的作用。
实验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对气体同样适用。公式:F浮=G排=m排g=ρ气gV排.
三、学生小结:这堂课你学到了计算或测量浮力的哪些方法?
1.称重法测浮力; 2.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四、随堂练习:
(一)判断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是否正确:
1.只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的作用,在空气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
2.相同体积的皮球和铁球放在水中,皮球上浮是因为皮球受到的浮力大,铁球下沉是因为铁球受到的浮力小。
3.物体浸在液体中,由于受到浮力,物重就要变小;
4.铁球浸没在水中后继续下沉时,铁球所受浮力不变.
5.课本P176-177作业1第2、3题.
(二)计算:
1.溢水杯中装满水,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有20N的水溢出,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2.上题中若溢出的水质量为10kg,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3.上题中若溢出的水体积为10cm3,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五、作业布置:
(一)课堂作业: A组题:
1.若溢水杯中装满酒精,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溢出的酒精质量为10kg,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2.上题中若溢出的酒精体积为10cm3,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3.指导用书P125第4题改为计算题。
B组题:
1.同A组题2。
2.指导用书P125第4题改为计算题,并增加“求物体的密度”。
(二)回家作业:
1.阅读《学习指导用书》P123-124“怎样学习”部分;
2.完成《学习指导用书》P124-125“学得怎样”部分.
3.家庭小实验:自制一个测力计,再用它完成课本P176最后“试一试”。
课题研究(实验课)记载表
课题:11.1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学科:物理
|
教者:姚霄伟
|
实施范围(班级):初二(6)班 日期:2002.3.13.
|
实施内容:(步骤)
1.布置预习;
2.课上先请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
3.运用分析归纳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去伪存真;
4.通过演示实验验证,进一步证明结论的现实性;
5.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6.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进一步应用知识,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实施后的数据收集或体会:
通过研究性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浮力”这一概念的理解,90%以上的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等无直接关系。并能利用称重法计算浮力。
|
评 课 表
教者
|
姚霄伟
|
学校
|
郑陆初级中学
|
班级
|
初二(6)班
|
科目
|
物理
|
课题
|
11.1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
教时
|
1教时
|
日期
|
2002.3.13.
|
||
评课内容:
该堂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动手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巩固知识的效果。
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实验事实来验证结论的科学性,使学生信服,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总体印象:该课重点突出,能通过学生实验突破难点,上课思路清晰,从反馈练习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能辨别关于浮力概念的正误判断,教学效果较好。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后面巩固练习显得较匆忙,建议:适当减少课堂容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性活动。
评课人:李伟民
|
典型学生跟踪记载表
学生姓名
|
奚伟东
|
班级
|
初二(6)
|
性别
|
男
|
学生认知能力及心理等分析:
该生智力尚好,初二上学期成绩中等。平时性格比较开朗,但从不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作业较马虎,学习态度得过且过,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
|||||
跟踪记载:
通过教师教育及家长配合,该生在本学期以来,学习态度有所转变,特别是对物理实验产生了兴趣。在实验课上动手能力特强,能较好地完成本堂课的实验任务,同时,还主动进行其他的实验,激发出了强烈的好奇性。布置的课外实验基本上都能认真完成。如制作测力计、浮沉子等,肯动脑筋,且有一定的创新。同时还在实验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浮沉子的下端一定不能封闭”。虽然这个结论不是很科学,但反映出该同学积极思考、肯动脑筋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逐渐辐射到整个物理学科上,上课也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举手发言,从原来的抢嘴、乱发言,发展到了能规范地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教师适时的表扬,更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记载人:姚霄伟
|
学校领导平时考核
年 月 日
检查记载:
检查人签名: 被检查人签名:
|
年 月 日
检查记载:
检查人签名: 被检查人签名:
|
年 月 日
检查记载:
检查人签名: 被检查人签名:
|
年 月 日
检查记载:
检查人签名: 被检查人签名:
|
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题目
|
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姓名
|
姚霄伟
|
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