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中激趣 在探索中创新
——试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姚霄伟 邮编213111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关键。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激趣、探索、创新”,使物理实验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联。
[关键词]:实验教学;激趣;探索;创新
每一轮课程改革,都会推动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都需要教师的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同时,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否、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与程度,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当我们静下心来分析洋思中学的成功之道,我们不难发现,洋思中学教育改革的许多做法,无不体现了“重视学生的发展”这一与新课程相吻合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是重视探索的过程,淡化探索的结果;重视学生的发展,渗透人文精神,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远远不够,早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站在时代的前沿,我们物理教师应该构建新学生观、新学科观、新课程观,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许多定律、公式都是从生活实践和物理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关键;在物理实验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是物理教改的重中之重。
一、激趣
物理学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之上。在学生接触物理时,就从观察实验出发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物理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从观察实验出发,探求学好物理知识的习惯。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学生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当学生对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将积极、愉快、主动地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
学生对自然科学现象的理解都有直接兴趣和可操作兴趣。对物理来说,实验既包含了直接兴趣,又包含了可操作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准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并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要达到激趣的目的,教师的演示实验应该有趣而且新奇。现代的初中生,接触的媒体很多,信息量大,头脑灵活,反映敏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精心设计每一个演示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渴望。从心理学上讲,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弱,它依赖于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来支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把一些概念、规律抽象概括出来,便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教师先将闭合电路中的一根导线切割磁感线,请全体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结果所有同学都回答“不偏转”。再请一位同学到上面来观察,这位同学初一看,立即回答“不偏转”(两次设置悬念)。再请这位同学进一步仔细观察,学生惊喜地回答“发生很小的偏转!”这时,教师提议,虽然指针发生很小的偏转,但是,我们应该为这个“小小的”发现而鼓掌,因为我们实现了“磁生电”的愿望。假如我们的这个发现提前到1831年以前,那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就应该是我们了(学生们有些激动了)。然后,教师又用矩形线圈的一边代替直导线,重新切割磁感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大幅度的偏转。又通过各个方向上的运动,使学生明确:只有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一个形象的演示实验,可使学生终身难忘,它比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要强得多。
二、探索
过程比结果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将有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这一节的教学中,将“晶体熔化”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具体做法是:首先,老师讲清实验步骤与实验的注意事项;接着,将学生分为4—5组,每组一套实验仪器,让学生分组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晶体熔化的规律。这样一改,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
又如,在“浮力—阿基米德原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方法、步骤如下:(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准备好实验仪器;(2)简要的实验指导;(3)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先测量出物重G、空杯重G杯、浸没后的视重F’、排出的水连杯子的总重G’,并作好记录。再让学生计算出浮力的大小F浮=G- F’,排出的水重G排= G’- G杯,并进行比较。最生启发学生: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踊跃发言,自然而然的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m排g=ρ液gV排.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己探索,巩固了知识,培养了习惯。最后,我启发学生: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得到了灵感,总结出了阿基米德原理。许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你便会有新的发现。如果你粗枝大叶,不善于思考,说不定一不留神,一个发现便“溜”走了。
在现行的初中物理课本、学习指导用书及实验册上,有许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物理实践活动等,实验设计的器材都来自于生活,实验步骤简单易行,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很好的课题,认真开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初二物理实验册上有一个课外小实验:制作浮沉子。按照实验指导,可以用火柴棒、滴管等制作浮沉子。一般情况下,教师也常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演示。但通过学生课外小实验,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采用这种方法,所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有的用圆珠笔管,有的用小塑料瓶,有的用注射液小瓶,有的用空心塑料葡萄球。还有的同学在实验中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浮沉子的上部一定要密封,而下部一定要与外界相通,否则不能实现浮沉。这个结论虽然不是很严密,但是学生在自己亲自实验中得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有时会遇到实验器材上的问题,如“研究热水瓶保温性能与水的多少的关系”实验中,学生没有温度计,此时,学校应该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到实验室借用有关仪器,为学生做课外小实验提供一切便利。
三、创新
所谓创新,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学习者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它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物理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改进实验,探新求异。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某些实验装置,找出其缺点,然后进行改进创新,或者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设计实验,优选最佳方案。例如,初二物理教材中讲到证明大气压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教学实际中,用抽气机抽气时往往实验的效果不尽人意。我们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挂衣钩来模拟这个实验,效果却很好。通过实验改进,打消了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2.加强实验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近几年来,常州市中考物理试题增加了开放性试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敢于提出创造性的思路、想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品质。
例如,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测电阻实验,书上只讲了伏安法一种,实际上经过学生讨论,学生能设计8种实验方案。通过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走出课本,主动实验,积极思维。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对课本上的有关活动进行拓展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初三物理课本上有一个“自制水果电池”活动,笔者在每位同学自己尝试的基础上,进行班内交流,发现水果电池的电压跟金属片的材料、水果的种类等有关。于是把研究课题交给课外兴趣小组研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水果电池的电压跟金属片的材料、宽度、插入水果的距离、深度有关,还跟水果的种类、大小、甜酸程度、温度、是否切开等有关,由于变量太多,他们在实验中不断失败,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方案,最后得出了比较科学的结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学到了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激趣、探索、创新”,使物理实验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联。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设置各种生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去,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
注:该文发表在《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月总第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