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的研究》>>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3-03-31
点击:
来源:
作者:李飞云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学设计
执教: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李飞云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 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
3. 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某位美国海军次长对某位华人的评价。根据军队的编制,每个师约有1-2万人,五个师就是5万人甚至10万人!究竟谁有这样大的威力呢?(停顿)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他的故事——《始终眷念着祖国》。
2、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中华儿女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
二、基础知识,检查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庚(gēng)子 遨(áo)游 眷(juàn)恋 诞(dàn)生 萌(méng)发 拘( jū )留 触(chù)怒 募( mù )捐 诬蔑( miè ) 募(mù)集 大为(wéi)震惊
2.把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文中是拜师求学的意思。
营救:设法援救。营,谋求。
三、感知课文 梳理结构
1、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听读,一边标记能体现本文顺序的词语。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一类是直接标明年月日,如:“ 1911年”、“ 1935年”等;一类是间接知名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那时”等。
2、请根据示例,以四字短语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归来”
3、在这20年的经历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贯穿始终?
明确:第5段中“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是全文的关键句,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事业、学术上的辉煌,才萌发了他报效新生的祖国的强烈愿望,才最终战胜了美国当局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课文以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一以贯之,文题就是本文的暗线。
四.精读课文,体悟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5段)
问题情境1、文中是怎样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的,在文中圈点出相关词句,并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上海交通大学”“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拜读于”名师、“获博士学位”等。
问题情境2、在文中圈点出相关词句,说说在美国时,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你觉得这些内容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关于钱学森的成就,文中既有正面叙述,也有侧面表现。正面说明有:“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担任各种重要职务、“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与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侧面表现的有:美国空军的赞扬和专栏作家的评价,还有后来美国海军次长说的话。
这些都表明钱学森不仅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而且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所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
作者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问题情境3.朗读第5自然段,揣摩并说说两个“不止一次”,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成语:魂牵梦绕、望眼欲穿、归心似箭等。
(一)学习课文第6——18段
1.读第6段,问题情境1:作者为何要特别点明钱学森萌发回国念头的具体时间——“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特别点明时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萌发这一念头自然而合情合理;“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证明他们回国的目的是“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问题情境2、文中第7段引用美国海军次长的话——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结构和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2)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好不好?为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1)内容上,从侧面说明了钱学森的重要价值;结构上,为下文写钱学森回国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作了铺垫;情感上,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明确:(2)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会削弱语气和说服力;而且,“他”字会出现指代不明的情况。
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问题情境3.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钱学森夫妇决定回国并报效祖国,但回国之路对他们来说却难而又难,他们到底遭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②他们非法逮捕了钱学森,并关押了15天。
③他们监视钱学森的生活,屡次来捣乱和对住处进行检查。
小结:整整五年,钱学森处于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身心饱受折磨。这就是自诩为自由国度的美国的人权和民主。
问题情境4.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的返回祖国的意志!他们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2)租房只签一年的合同。(3)五年中搬了五次家。(4)还教育孩子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他们。
问题情境5.钱学森经历重重磨难,最终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下列情节分别说明了什么?
(1)钱学森在与世隔绝、饱受折磨而归国无期的情况下,想到了新生的祖国,于是,他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2)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表现了周总理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
(3)6月写信,9月回国,表现了祖国母亲对著名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五、深入探究、拓展训练
1.家是温暖的港湾,国是海外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自古至今,写思家爱国的诗句很多,请你想一想之后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20世纪50年代,海外游子不顾美、英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你能说出这样的科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吗?
明确:例如李四光(地质学家)、李忠尧、邓稼先(“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郭永怀(他带着力学所二部到国防部门,对发展我国的军事高技术建立了卓越的功绩)等科学家。
六、作业布置
1.课外继续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文和故事。
2.以“若我出国留学了”为题完成一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在班级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秉承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方法进行学习。我想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我知道,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语文老师非常不容易。在课堂上需要密切关注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学生,师生互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必须有着一颗爱学生的心,这种爱就体现在要对学生们将来的发展负责。
目前,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相信我会一直努力!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