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有的人》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3-03-31   点击:   来源:   作者:李飞云

《有的人》教学设计
执教: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李飞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精神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
师: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是作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
2、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朗读)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
1、诗中第二节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2、还有第三节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三、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问题情境: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2、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体会。
3、问题情境: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说他是好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在写法上还有哪些特色?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4、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生存价值 对人民的态度 人生目的 社会作用 人民对他的态度 结果
有的人1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2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俯下身子
给人民当牛马    人民永远记住他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作用: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7、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意义。
8、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诉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义。
(2)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9、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四、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3、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4、老师朗读
5、集体朗读
五、作业布置:背诵全诗。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