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美——语文的诗意栖居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例谈
常州市北郊初中 徐锦珠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孔子胜似闲庭信步,弟子三千如沐春风的教学,更为诗意课堂滥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语文,天然地承担着审美的功能。然而新时代,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机械乏味,语言有余,生动不足,激情、美感、想象荡然无存,丧失了人文的光辉,有效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渐行渐远的诗歌、诗意的回归和汉语言文化诗意精髓的传承。
今年,我参加了常州市级课题《初中学科基于审美渗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在“诗意”的课堂中寻求有效的语文教学,寻求在美之中回归语文的本色。现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平时的点滴教学札记,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涵咏酿造,点亮朗读的“心”空——上出诗意课堂的温度
“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曾国藩
涵咏酿造,即摄取——消化——积累——吟咏的过程。这种涵咏会让学生把韵文中的语言感受迁移,领略散文的淡雅之美。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面对优美的韵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朗读,怎样用心点亮朗读的天空呢?
点亮方法一:小步轻迈,以读带析。
例如《再别康桥》一诗,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我把朗读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细小的步骤:
1、请同学大声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组织全班齐读后学生自评后得出诗歌的情感和总体语调、节奏)
2、美点追踪 品读诗情
选择你最欣赏的一两个美的画面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处理具体段落的语速、语调的?请简述理由。友情提醒:先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绪变化,然后确定语速、语调。思考思路:“我从 一词中,读出诗人 的情感,读时应该 。”
(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诗段自由朗读,然后个别学生范读,师生共同交流朗读语段,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层次分明、逐步深入的朗读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体悟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对美的生活的向往。
点亮方法二:配乐朗诵,营造氛围。
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因此,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韵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荷》,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 湖水之于荷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我用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来导入,深情优美的旋律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想像,把学生带进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无限情思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二、创设情境,营造“音画”的天空——上出诗意课堂的美度
“富有诗意、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则不仅能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能使学生在妙语连珠的评价中受到熏陶感染,领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悟祖国语言的浩瀚美妙。”
—梁冬梅
一堂诗意精彩的语文课,靠的不是花花绿绿的教学招数,而是在情景的创设中,以诗化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学的膜拜。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进行讲解、分析时,应该多采用精练的语言,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和妙语佳句,诗词名句,而不能和学生进行“白话”交流。正是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的激情,学生才会跟随老师去进行一次精神的旅行,教师先要陶醉,才有学生的陶醉。如在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赞春天,这时的语言训练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春天,你是希望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气息!”面对学生精妙的话语教师的评价脱口而出:“春天因有了你和你如诗的语言而更加生机盎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态是春天里最美的画!”富有文采的语言和课堂激励评价,让学生在流畅,富有诗情画意的交流中领会知识,增强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评价时还要学会引导学生评价,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以免浅尝辄止,使学生的回答流于形式,最后还是自己把答案说出来;还要学会顺水推舟,让观点互相碰撞,生成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达到更好地互动、交流、生成的效果;还要学会借题发挥,将课堂上的一些看似与课文无关的突发的、意料之外的事件,通过巧妙的发挥,别具匠心地把两者紧密地联系、结合起来,取得出乎意外的效果。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有意将板书“温晴”写成“温情”二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同学以为老师写错了,全课的兴奋点就此点燃,学生积极地去寻找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参与课堂的热情分外高涨。
总之,只有富有诗意的互动评价,才能让思维碰撞出奇迹的火花;只有像“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课堂评价语言,才能拂过学生脸颊后令人回味无穷,以致震撼他们的心灵;只有诗意地语言才能让文气环绕课堂,把教师和学生轻轻托起,共同走进一个至美的境界。
三、云卷云舒,体现起承转合的结构——上出诗意课堂的厚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教得怎么样?是一节课所产生的价值。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简约背后是大气、也是超越,更是诗意。我们借用“起、承、转、合”这一诗歌基本机构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以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起——新课导入,教学铺垫
同忆草堂岁月——“形象”的观感。为了孩子们对杜甫的形象有更加丰满的认识,教学中的第一乐章“同忆草堂岁月”,让孩子在自然的亲近中还原一个田园的杜甫,热爱生活,充满情趣的杜甫。于是,在故事情境中,杜甫的田园情怀在孩子们的吟诵声中娓娓道来。一个鲜活的杜甫形象呈现出来:爱喝酒、好客、喜好种花种草种药材……一位爱生活的诗人。
承——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读茅屋秋风——“诵读”的分享。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教学的 “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们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古文今译——对对碰,目标是:音准、流畅、知意;(自由诵读诗文译文)你问我答——解疑难,目标是:达意、解疑、共进。(再读诗歌,疏通大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自创的诗歌小队“月朗”和 “风清”两队按照惯例分别准备两个诗意疑难问题考对方,孩子们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重现了诗意,巩固了对诗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学习方式合理。
转——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回到杜甫的心路历程后,学生再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就有较为深刻的感悟了。之后,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和诗人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开阔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我鉴赏和感悟的能力。
合——总结深化,知识整合
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诗歌的意境。最后引导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明白诗人所想,诗人所怨,诗人所思,诗人所盼,诗人的推己及人、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终在学生心里树立起来。
这样的课堂将带给学生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澄澈的感受,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四、咀嚼文字,一言一字总关情——上出诗意课堂的深度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语文课文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例如,在《乡愁》一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叠词运用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深沉情感进行理解,我使用了“删字品读法”,通过“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等几句的删字比较,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叠词能够使声音拖长,能更强烈的表达出余光中对祖国母亲浓郁深沉的爱恋,为接下来的深入赏析张本。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课堂的生命,我始终在课堂中实践这一思想。语文阅读课堂的语文味和深度就是在咀嚼评析中显现出来的。
五、诗化意蕴,引领借鉴创造——上出诗意课堂的广度
曾经选取语文读本中的一篇经典美文《周庄水韵》来作为校级课,在课文学习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一个故事,赏几幅画面,读一首小诗。1、展示一幅画《双桥》,正是因为陈逸飞的这幅画世界才认识了周庄,请大家动情地观赏这幅画。2、读一首小诗:“古树、斜阳、你可懂流水人家?/红楼,船坞,几时有笙箫阵阵?/双环,玉扣,数得清小乔风韵?/桨起,水合,摇动了心净如烟?”让学生在优雅的江南丝竹音乐声中欣赏诗歌和画作,并发挥想象和联想,用课文中所学到的语言技巧描述心目中的江南水乡。看学生的创造:“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小船在桥洞中穿行,牵着水牛的老农走上桥阶,谁家的巧妇在桥边的河埠搓衣洗菜,临河的小楼粉墙黛瓦,虚掩的窗中飘出了弦乐叮咚……”学生不仅在感情上得到了熏陶,思想上得到美的启迪,更学着去借鉴美、描摹美、创造美。课堂中设计这样诗化的结尾,无疑是最灵动最富有广度的课堂。
让语文栖居诗意,让诗意栖居于语文,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让语文的魅力唤起学生美好善良的情操,从而使他们诗意地栖居于世界,是每位热爱语文教学的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从这一点上说,语文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