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吴伟星)
发布时间:2013-04-2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吴伟星

 

“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小组成员:华东、承萍等
指导老师:吴伟星
一、设计背景
高晓声是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大家。1928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一耕读之家,50年开始创作小说、诗歌。1958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重新握管,以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名重当代,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
高晓声的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语言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既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色彩,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他笔下的“陈奂生”成为新时期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典型之一。他的家乡就是武进区郑陆镇。它是郑陆人民骄傲的儿子。家乡有这么伟大的作家,怎能不令人自豪呢?开展“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倍感亲切,倍感真实,且有助于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高晓声是一位多产作家,堪称著作等身;同时,作为一位文学家,他曾以“摆渡人”自勉,表示“要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他的人生追求和文学创作实绩,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给予我们诸多启迪。
更具体地说,高晓声出生于郑陆镇的董墅村,生于斯,长于斯。他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冬开始重返文坛,二十余年间主要生活在家乡。漫步于郑陆的古村小巷,我们依稀可见高晓声的生活轨迹;流连在董墅村高晓声故居,我们仿佛看见他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 ……我校有不少学生就是董墅村人,他们虽然由于年龄关系,不认识高晓声,但从祖辈、父辈的谈话中也间接了解到高晓声的情况。在班上,他们一谈起高晓声,就眉色飞舞,如数家珍。对学生而言,开展“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情感储备。
二、设计目的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是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通过开展“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智能领域目标和发展领域目标:深入挖掘高晓声名人资源的内涵,探访高晓声成长的人生轨迹,领略高晓声的人格魅力,品位、感悟高晓声文学艺术的光辉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追高望远、见贤思齐的美好情感。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美,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设计创意
1《论语·里仁》有一句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努力达到同样的高度。孔子的这句话,说的是德行和精神的学习型进步是一个人必然的人生过程。对学生而言,高晓声就是家乡先贤。开展“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更易激发认同感、自豪感,更具有真实感、亲切感。
2“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其目标界定绝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而是辐射至学生的其他领域。诚然,在该活动中,学生能从高晓声的人格魅力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但是,该活动更体现了“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的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
3、在伟大的作家高晓声诞生80周年前夕,开展“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将是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宣传郑陆的一个极好切入点,学生可以深入挖掘郑陆深厚的历史文化,全面推介郑陆的风土民情,全方位地展示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郑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面貌、新变化。
四、设计依据与原则
1、设计依据
按照《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9年级)的要求,利用“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活动载体,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使该活动变得更加开放、创新、亮丽,充盈着生命的张力。
2、设计原则
(1)坚持实践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 “考察”、“探究”、“设计”、“采访”、 “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合作、创新能力。
(2)坚持开放性原则。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3)坚持生动性原则。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方面,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利于该活动取得实效。
五、项目实施的准备工作
1、激发活动兴趣
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激发同学的活动兴趣:
我们的家乡,在北塘河畔,文风蔚起,人杰地灵。从古到今,孕育了许多名人,他们是我们郑陆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这些名人中,有一位根深叶茂、佳果丰硕的大作家,他就是高晓声。我们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期待,我们努力,我们成功!
2、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
3、进行调查方法、摄影技术、作品研讨、人物采访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4、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六、项目实施的主体工作
本项目主要实施对象为初二年级全体同学。每年都可开展,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下是我校已经开展的一轮活动综述。
(一)活动之一 领略高晓声(系列活动)
1、上网查找文字资料
利用微机课时间,各班同学上网查找高晓声资料,并打印成文本,主要有:高晓声简介、高晓声年表、名人眼中的高晓声、高晓声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飞磨》、《摆渡》等)。
2、实地调查、走访
各班组成活动小组,利用节假日时间,由家住董墅的同学带队,去董墅村高家头开展实地调查、走访活动。该活动同时也是一次有意义的“领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乡小旅游”活动。
案例:
3月26日是星期天。下午,风和日丽。课题组成员邀请我带队,由郑陆车站乘车到董墅村,开展实地调查、走访活动。董墅村的三位同学作向导,走访了几位村民。村民们看到师生到村上来,感到很奇怪,说明来意后,他们很热情地接受了采访。主要被访问者是高晓声的堂弟高雨声。以下是采访记录的主要片断(华东同学简称华,高雨声老人简称高):
华:伯伯你好。
高:你好。
华:你是作家高晓声的堂弟,对他一定有很多了解,请你随便谈谈吧。
高:我堂兄这个人,有些死板,不会巴结人。他被打成右派,回到家乡,还要种田。生活很苦。结婚后,孩子多,生活更苦了。到了年底,经常卖家具,或者把家里的木板拿出去卖。吃的常常是咸粥。他带大孩子不容易啊,妻子带过来的孩子,他也一视同仁。
华:能否谈谈他的写作情况。
高:大约是1978年吧,他又开始写了。他很爱写作。确实很用功,经常在老楼屋上写呀写的。他写后也给我看。我文化不高,对他的作品理解不深。你们最好多看看他写的书。
华:《陈奂声上城》写到陈奂声去卖油绳。我想请问老伯,你们村上以前有人卖油绳吗?
高:哈哈,我们队里人一大半人卖过油绳。我也卖过。我堂兄长期生活在家乡,对农村生活很熟悉,和农民感情很深。这也为他写作打下了基础。
华:高晓声于1999年去世,你知道吗?
高:怎么不知道?我还去参加了追悼会。我们几个堂兄弟都去了。陆文夫抱病作悼词。我曾想把我堂兄的老房子修修好,但由于年纪大了,一直未付之于行动。
……
在采访高雨声的过程中,不时有老人插话,介绍高晓声的情况。从他们的介绍中,可知当时高晓声生活多么艰辛,经常为生计发愁。
回来的路上,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甲:高晓声的经历如此坎坷,高晓声的生活如此艰辛,这是我们想不到的。他毕竟是个大作家啊!他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都未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写作的热爱,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乙:一个伟人能有成就是不容易的,一部经典名著也不是随便就能写成的。其中的付出,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学生丙:是的。一部名著的诞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平时写一篇作文都感到头痛。
学生丁:高晓声的曲折经历给我们启示。我们现在吃穿不愁,可是如果不思进取就会碌碌无为。富裕、阔绰的生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这是父辈创造的,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吃、穿,则更是可耻。
……
我对他们的发言一一表示赞许。同时也谈了自己的看法:“高晓声是用心写作。他爱农民,对农民有感情,他甚至把自己看作是一位农民,和农民息息相关,所以他创作时动了真情,所以他的作品才感动人。文学成了他的生命。现在有些所谓‘少年作家’、‘天才作家’,是在玩文学,怎么能感动人呢?写作要用真心,要动真情。”
(注:节选自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领略高晓声》,该案例已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
3、举办高晓声作品研讨会
各班同学结合搜集的资料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利用自习课举办作品研讨会。讨论重点:《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主题思想探究、写作特色探讨。
案例:
以下是初二(5)班讨论《陈奂生上城》后形成的书面材料。
《陈奂生上城》主题思想: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表明,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
《陈奂生上城》主要艺术特色:在艺术形式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例如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表现在陈奂生住旅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者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语言质朴简约,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
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
学生甲:“‘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开头真好,读来朗朗上口。
学生乙:这个开头确实好。写出了主人公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学生丙:高晓声的小说充满着乡土气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陈奂生上城》中用了‘呱呱叫’、‘格啦嘣脆’、‘热辣辣’等词语,这是我们常武地区特有的方言,我们常武人看了,心窝里暖烘烘的,特别是外出在外的游子看了,思乡之情更加浓了。
学生丁: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但我们读来总觉得有些辛酸。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去看待陈奂生的这段奇遇。
……
4、出好一份《领略高晓声》的小报
每班以小组为单位出一份小报,并在校内展出。
5、写好小论文、研究报告
各班各研究小组围绕自己的研究,写一篇小论文,并在语文课上在全班交流。结题时,课题组成员碰头探讨研究情况,并由华东同学撰写研究报告。
以上所有材料均由每班班长汇总并整理成册。
(二)活动之二 分析高晓声名人资源开发现状
组织同学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对高晓声名人资源保护和开发同状进行分析。
以下是初二(4)班同学的分析。
高晓声故居现状:高晓声的故居在郑陆镇董墅村高家头村民组内,现有木式结构二层老楼房一间,厅屋一间。现已陈旧。老楼房已废弃不用,厅屋堆满柴草。由于高晓声已故去,其子高其格又在日本,所以高晓声故居的钥匙保管在高晓声的堂弟高雨声一家。据高晓声的堂侄高小明讲,前几年,高晓声的亲戚曾与高晓声的儿子高其格协商过修理故居之事,后未成功。
    我镇学习高晓声作品现状: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时代隔阂,我镇许多中小学生不知高晓声其人,更不用说读他的作品了。
(三)活动之三 了解政府现有的政策
初二年级各班选派代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去镇政府采访相关领导,了解镇政府在保护高晓声名人资源方面采取的政策。
案例:
初二(6)班由冯哲同学担任“首席小记者”,采访了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同志。以下为采访片断。
冯:镇有关部门对高晓声故居是否已采取有效措施?
奚:镇有关部门十分重视高晓声故居的保护、开发工作。现正在考查、研讨、论证其修理故居的价值与意义,相信不久就会见分晓的。
冯:镇政府对高晓声名人资源已有何措施?
奚:已将高晓声的事迹编入《郑陆乡志》第231页《部分科技人员简录》(工程师级相应职称的知名人士),让其事迹发扬光大。
冯:镇政府对保护和开发高晓声名人资源拟采取什么措施?
奚:俗话说,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不要家里点火外头亮,高晓声这个文坛名人资源是宝藏,是财富,我们一定要开采好。所以镇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1、镇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设立高晓声著作专柜,供广大读者与学生借阅。
2、责成文化站将高晓声的重要事迹制成专版,在家乡大力宣传。
3、在高晓声故居修复论证工作完成之前,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高晓声故居。
(四)活动之四 我们在行动
1、为保护高晓声故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各班分批组织行动小组高晓声故居打扫卫生,捡垃圾,保持高晓声故居周围环境整洁。为高晓声故居拍摄照片,将之作为宣传图片,等等。
2、写反思性日记。
要求参与活动的同学以“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主题,写一篇反思性日记,写下自己的体验、感悟、收获、反思。
3、开展“我给吴镇长写信”活动
学校号召初二年级每位同学开展“我给吴镇长写信”活动,就高晓声名人资源的开发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由初二年级学生代表张超同学将同学们最有代表性的“金点子”汇总,撰写《郑中全体学生给吴镇长的一封信》,由江校长递交吴镇长。吴镇长对同学们开展的活动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高度的评价。
4、向全镇人民发出倡议
我校初二(5)班决定向全镇人民发出倡议。他们先进行讨论,确定倡议的主要内容,由姚文琦同学作记录。然后,他们推派姚文琦同学起草倡议书,最后由大家对倡议书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由姚文琦同学进行了修改。倡议书刊登在校报——《郑中家长报》上。
七、必要的工具
(一)高晓声著作。主要是《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飞磨》、《摆渡》,等等。
(二)必要的活动器材。如,照相机、摄影机等,调查、采访专用。
(三)指导教师聘书。
    (四)“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学生问卷。
    (五)“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指导教师问卷。
    (六)“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家长问卷。
(七)“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创新活动跟踪表。
八、成效与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活动为例,各位同学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是因人而异的,他们的收获也是独特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各位同学的个别差异性。如,在活动中,有的同学组织能力较强,我们可以让他担任活动小组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有些同学擅长摄影,我们可以让他负责拍摄照片;有些同学擅长口语表达,我们可以让他担当“首席小记者”。另外,写反思性日记,也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避免人云亦云。
2、我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我们认为,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当我们再次审视、反思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参加活动即可”这一浅层次上,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之前、活动之中、活动之后学会设计、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创造。以“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例,并不是去调查了、去采访了、去探讨了,活动就结束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你体验到了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面临严竣的挑战,你有何建议?你在活动中有什么更深入的思考?
3、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活动中,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应该热情地“扶一把”。如,活动的大致过程和步骤,我们老师指导同学进行了宏观设计;写反思性日记,我们老师至少向学生讲清写作思路是“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同学们的反思更富有理性色彩。有“扶”有“放”,才更切合学生实际。
4、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是“体验”。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考察、调查、采访、搜集、查阅、设计、反思,等等,无不重视“体验”。不活动就没有关于这一专题的真切体验,在活动中不思考或在活动中仅进行浅层次的思考就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因此,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才有了更高的立足点和支撑点,做到高瞻远瞩。没有思考,很难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生成;没有生成,就没有发展。
九、可持续发展之处
开展本活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深切体验,给学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我校将重新组建“晓声文学社”,并聘请指导老师,经常开展“晓声作品研讨”、“名著阅读”、“九月诗会”等活动,鼓励同学们“我以我笔书人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文学的天地间自由地翱翔。
                                              
附件一:采访镇图书馆馆长奚鸣鹤同志记录
附件二:学生反思作品选载
附件三:给吴镇长的一封信
附件四:致全镇人民倡议书
 
附件一:采访镇图书馆馆长奚鸣鹤同志记录
采访小组名单:冯哲 李海莹 姚城 陆旭栋 沈凯 
日期:2007年11月15日
采访对象:奚鸣鹤
职务及简历:郑陆镇图书馆馆长。文学爱好者,高晓声生前好友。他本人已发表几十篇文学作品。多次被《武进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首席小记者:冯哲
采访过程:
我班由冯哲同学担任“首席小记者”。以下冯哲同学简称“冯”,奚鸣鹤馆长简称“奚”。
冯:高晓声有哪些文学作品?
奚:国内外著名的乡土作家高晓声的作品国内外闻名的较多,但其代表作我认为在解放初期是小说《走上新路》,后与叶至诚合作改编成锡剧《走上新路》,是反映当时的翻身农民从个体生产经营走上互助合作及办农业合作社集体经营道路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戏剧的流行在民间广为传播。现有八十余岁的老农尚记得其中的唱词。“有人领头扛大旗,亿万农民人心齐。组建农村合作社,万丈泰山亦能移”。在当时,此脍炙人口的唱词对鼓舞广大农民奔向发家致富的集体化道路是功不可没的。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与《陈奂生上城》等小说是根据现实社会的人和事,经艺术加工而成的。例如,《李顺大造屋》的构思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的气候下形成的。在该小说中,李顺大造屋的线索贯穿了全文,是从解放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个社会缩影。报告文学《水东流》,我看到的文章是在《人民日报》的副刊上,这篇文章刊了两个版面,是描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田包干到户后怎样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的题材。其中提到了黄天荡村,村办企业发达后反哺农业,怎么贴钱给农民积肥、盖房的事例,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与城市要支持三农、反哺农业是十分吻合的,足见作者早就有远见性。其他还有中、短篇《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我人两位邻居》、《鱼的故事》、《老友相会》等。小说以《解约》在文坛知名。戏剧《走上新路》因获华东地区会演优秀奖而名噪一时。小说《陈奂生上城》因改编成电影,而名重当代,被视为农村题材的反思、改革的代表作。
高晓声一生创作出版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三十余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其中,有民英、日、德、荷四种文字专集。
冯:这些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
奚:高晓声是典型的乡土文学大师,在中国文学史上载上了光辉的一页。他的作品,生活气息十分浓重,在他的笔下刻画的农民十分形象、生动、典型,可谓栩栩如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他的农村题材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晶。
冯: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原型来源于郑陆镇的董墅村。你能介绍一下该人物原型的情况吗?
奚: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原型人物是高晓声本村本族的堂兄弟高奂生。高奂生个子很高,有一米八以上,身体很胖(块头很大),是农村中朴实、勤劳、忠厚的农民形象,人家称他为“老好人”。由于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紧张,自己个子大,食量大,分到的粮食不够吃,总是东家伸手西家借,寅年吃卯年粮,因此被村民们称为“漏斗户主”。根据这些典型事例,高晓声写了小说“漏斗户主”系列。文革后,粮食已宽裕后,就做小生意,炸油绳(也叫麻花)去城里卖。这就构成了《陈奂生上城》的基本情节。后来,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据此改编成了电影《陈奂生上城》,放映后很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冯:高晓声的童年、学生时代情况是怎样的?他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奚:高晓声,出生于1929年郑陆镇董墅村的一个耕读之家。1999年病逝于南京,享年73岁。童年时家庭较富裕,解放初被评为富裕中农。父亲在解放前曾是县参议院议员。自小读过私塾,后在江阴读完中学,并考取了南开大学经济系,大学毕业后在无锡参加工作时,逐渐爱上了文学,并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后去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冯:高晓声出外工作后,因“探索者事件”被打成右派,又加到了故乡。你能介绍一下他在故乡生活的情况吗?
奚:在省文联工作时,高晓声与叶至诚、陆文夫等七位同事,因当时都年轻,血气方刚,他们准备办一个“探索者”文艺刊物,拟好了办刊的宗旨与纲领,此纲领在一家省级刊物上全文发表。在纲领中提及,刊物的内容与文风等有一花独放之嫌疑,与当时提倡的“百花齐放”不一致。那时正是反右的高峰阶段。所以七人都被评为“右派”,谴返回乡。高晓声回乡后,因患严重的肺病,就去苏州医院治疗,此时遇到一位年轻女教师,她也在该医院治疗肺病,两人同病相怜,相知相识,成了恋人。这位女教师名叫朱琳,据说是江阴市璜村人,医院回来后在高晓声家养病,后因病情严重,在高家去世,现坟墓还在董墅村上。
高晓声的肺病慢慢好转,就被安排到三河口中学教书。任高中部语文老师。其间经人价绍,与孝都一个年轻寡妇绿婚。她带来了两个女儿,后与高晓声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高其格。此时,一家四口,生活十分困难。高晓声就从学校里病退,回家搞副业,主要是养猪、培养菌种,种植白木耳等,以此来挣钱,贴补家用,抚养子女。文革后,1979年平反,摘掉“右派”帽子。此时,江苏省文联已恢复了工作秩序,高晓声被召去南京,恢复了工作。
冯:故乡人民对高晓声是怎样评价的?
奚:我们郑陆镇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国内有名、国外闻声的大作家,是我们郑陆人民的骄傲,值得我们自豪。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体现了深刻的人民性,在文艺百花园中开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永不褪色。他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他与乡亲们同呼吸、共命运。他关心农民朋友的疾苦,他关心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他为广大农民生活过得幸福鼓与呼,他是我们故乡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我们崇敬他。高晓声虽然已离开人间,但他永远活在故乡人民的心中。
冯:高晓声的故居现状是怎样的?镇有关部门对高晓声故居是否已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奚:高晓声的故居在董墅村高家头村民组内,现有楼房一间,厅屋一间,属高晓声的祖产。据他的堂侄高小明讲,前几年,他的亲属曾和他的儿子高其格协商修理之事,后未成功。据说现镇政府部门正在考察、研讨其修理故居的价值与意义,不久大家会见分晓的。
冯:你对如何保护和开发高晓声这一名人资源有何建议?
奚:俗话说,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不要家里点火外头亮。高晓声这个文坛名人资源是宝藏,是财富,我们一定要深挖,一定要开采。所以我设想了几个建议:
(1)镇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设立高晓声著作专柜,供广大读者见面。
(2)在学校里组织学生成立高晓声文学研究兴趣小组,研讨其著作精华,并发动广大学生与读者读高晓声的书,作读书笔记,并开展征文比赛。
(3)修复高晓声故居,将高晓声一生的重要事迹绘制成展板,将有价值的遗物陈列在故居中展览。
(4)购买《陈奂生上城》的影片拷贝,放置在影剧院内。同时,制作高晓声事迹幻灯片。到郑陆镇各个村去巡回放映电影及幻灯片,让故乡人民缅怀高晓声这个名人的业迹。
 
 
 
 
 
 
 
 
 
 
 
 
 
 
 
 
 
 
 
 
 
 
附件二:学生反思性日记选载
1、高晓声激励我前进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二(6)班 孙明程
武进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当然对它有所了解。
武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高晓声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本学期,我班开展了“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活动,我们几位同学到董墅村参同了高晓声的故居,采访了村民,我感到受益匪浅。回家后,我又上网查询了高晓声的有关资料,感悟更深了。
高晓声,当代作家,生于1928年。他的家乡就在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董墅村。他于1999年7月在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不幸逝世。家乡的人们永远怀念他。

他50年代开始创作,一生孜孜不倦,勤于笔耕。至今,已出版了《李顺大造屋》、《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他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和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坛独树一帜。我十分喜欢他的作品。

 
他写的《陈奂生上城》,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了。这篇小说写得特别有趣。主要内容是:有一次,陈奂生上城,因发高烧住在了火车站,被好心的吴书记看见了。吴书记把他送进了县招待所的高级房,还给他买了退高烧的药。当晚他住下了。可是到了第二天,他临走时招待所服务员要他付5元钱。他觉得太贵了,这些钱他可以买两顶帽子呢。后来他想通了,仅仅是5元钱,就买回了饱满的精神,真是捡了个大便宜。回家后,家乡人对他也另眼相看了。
这篇小说生动地刻画出了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表现了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民对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渴望。我觉得这篇小说写作上最成功的地方是主人公陈奂生的心理描写,特别细致、生动,符合农民特点。
高晓声还写了一篇现代寓言《摆渡》。讲的是:有一次,一个船夫不收客人的钱,而要客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给他一点。那一天,来了四个客人,其中三个客人都或者有钱,或者有力气,或者有权,都把自己所谓的“最宝贵的东西”分给船夫一点,他们都上了船。唯独第四个人——一个作家,他什么也没有,既没有钱,也没有多少力气,又没有权,他只会写作。船夫拒绝为他摆渡。不料,船开走时,这位作家发出了一声叹息:“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没有路走了呢?”这声叹息感动了船夫,船夫又回过头来,为他摆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写作实际上是一种摆渡,把人渡到真、善、美的彼岸。这篇寓言写得多么形象、多么深刻啊!
高晓声还曾主办过杂志《莫愁》,深受人们的欢迎。
他的许多作品中的人物主人公是以家乡农民为原型的。我想,只有对人民有了深沉的热爱,才会写出那么多感人肺腑的作品。
高晓声,是我们郑陆人民的骄傲。他为文学付出了一片赤诚,为农民付出了一片真情。 
我要以他为榜样,做一个热爱人民的人,真诚的人,勤奋的人。
怀念高晓声,领略高晓声,我想到了许多、许多……
高晓声激励我前进!

 

 
2、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二(6)班 冯 哲
进入初中以后,我们初二(6)班全体同学开展了“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我很高兴自己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中的一员,并当了一回小记者。
我们还特意到高晓声的故乡——郑陆镇董墅村高家头,去实地考察了一番。一位热心的老奶奶带领我们到高晓声的故居去考察。高晓声的故居是一间老式楼房及一间厅屋。我们看到厅屋里堆满柴草,房顶已露出了个窟窿。老式楼房呢,早已废弃不用。这老式楼房是木式结构,已经破旧不堪,房屋的“脊梁”都岌岌可危了。我们走在木制楼梯上,这楼梯在不住地打着颤。而且房子里还有许多蜘蛛网。我们不禁叹息一声,一位名作家的故居,竟然如此荒芜。
通过采访一些董墅村的老一代村民,我们对高晓声生前的事迹有了进一步了解。高晓声生于1928年,他的著作在美国、日本、荷兰、英国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摆渡》。高晓声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在作品中经常使用常武方言,亲切、形象。他的作品大多根据生活周围的真人真事改编。《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原型来自于董墅村的高奂生。高奂生是农村中朴实、勤劳、忠厚的农民形象的缩影。高晓声出外工作后,因“探索者事件”被打成右派。又回到了故乡。从此,他就在那间简陋的楼房里发奋写作。高晓声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农民的喜怒哀乐,是人人群众的贴心人,是我们郑陆人民的骄傲。
通过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对郑陆人文资源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促使我们大家去调查、去采访、去实践、去体验、去反思、去参与,使人们培养了公民素质。活动也让我们知道,著名作家高晓声青、壮年时代的艰辛与坎坷。这正是“逆境出人才”啊。我一定要向高晓声学习,勤奋刻苦地读书,用出色的成绩来回报父母、老师、故土,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3、一次难忘的采访活动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二(6)班   沈 凯
3月9日下午,迎着和煦的春风,同学们一起迈着轻快的脚步,朝郑陆镇镇政府走去。
关于郑陆,有着许多令人称道的人文资源。我们初二(6)班特此进行了一次富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努力开展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在到镇政府采访之前,同学们已经分好组,对本地著名作家高晓声的故居进行了采访、调查,也掌握了一些资料。这次去镇政府采访,则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
我们一行几人满面春风地走进了镇政府三楼会议室。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陆镇长亲自接见了我们,并向我们一一介绍了将要接受我们采访的领导。《武进日报》的方雪梅记者及一位摄影师也到了会议室。看来,陆镇长对我们这次活动实在太重视了。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这次活动的意义。
我们在会议室,除见到了陆镇长,还见到了镇文化站站长钱建初同志、镇图书馆馆长奚鸣鹤同志,等等。
接着,我们采访了镇图书馆馆长奚鸣鹤同志。他是高晓声生前的好友。他十分耐心细致,将他所了解的高晓声向我们作了详尽的介绍。高晓声在世时,每写一篇小说,都会将小说给他看,所以他对高晓声其人、其作品的了解几乎达到了专业化的水平。他和高晓声是志同道合的“笔友”。
最后,我们就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又询问了陆镇长,陆镇长谈了她的几点设想,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回到学校,老师要我们将资料整理一下。同学们都认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十分有意义。这次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家乡的人文资源,让我们了解了镇政府对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已采取的措施及即将采取的措施,为我们下一步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这次活动,也能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同学们——新一代的青省年,在崎岖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进,奋力开拓。这次活动,也丰富了同学位的课外知识,锻炼了同学们的活动能力。
这次活动,真让我得益匪浅哪!
 
4、领略高晓声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二(6)班   陆旭栋
高晓声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他的作品更是令人称赞不已。本学期,我们班级开展了“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我阅读了高晓声的代表作,渐渐喜欢上了这些作品。
高晓声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等,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
《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形象。他们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出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这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缍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陈奂生这个形象,作者表现得十分细致。比如文中写到陈奂生发烧昏过去后,被吴书记送到了一家旅店,等他醒来对这个房间里的东西的态度和付完钱后对这些东西的态度写得惟妙惟肖。作者将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刻画得细致、真实,令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陈奂生上城》不仅有思想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如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以更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高晓声的小说充满着乡土气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陈奂生上城》中用了‘呱呱叫’、‘格啦嘣脆’、‘热辣辣’等词语,这是我们常武地区特有的方言,我们常武人看了,心窝里暖烘烘的,特别是外出在外的游子看了,思乡之情更加浓了。
领略高晓声,我仿佛与哲人对话。
领略高晓声,我仿佛倾听家乡父老乡亲在娓娓而谈。
领略高晓声,让我热爱读书,学会思考!
 
 
 
 
 
 
 
 
 
附件三:给吴镇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吴镇长:
我们是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二(6)班的学生。本学年,我们以“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主题,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考察、采访等活动,我们感触很深。在此,我们向吴镇长提出如下建议:
1、高晓声的故居据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已经成了一座“危房”,阁楼的楼梯已经摇摇晃晃,人不得上,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镇政府、村委拨专款或通过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进行修缮。将其作为高晓声纪念馆。
2、高晓声拥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怎样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我们建议在镇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设立一个图书专柜,专门出售或借阅高晓声的作品。
3、《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的力作之一,并且人物原型也来自于郑陆镇董墅村,但也有一些村上人连这些都不知道,本镇中小学生中也有许学同学,还没有听说过《陈奂生上城》这部作品,对高晓声也一无所知。怎样发挥高晓声这一名人资源的作用?我们建议镇政府在申达花苑广场上树立高晓声这一人物塑像。要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水平高的雕塑家完成这一雕塑工作。在广场醒目处挂上高晓声的名言,以激励郑陆人民思念先贤,学习高晓声的勤奋、敬业、爱国、爱民的精神。
4、镇有关文化部门可以组织高晓声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江苏省有关作家、学者来参加研讨会,提高高晓声的影响。
5、镇有关文化部门每年一度举行“读高晓声作品专题读书周活动”,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郑陆镇人民读高晓声作品,学高晓声人格。
6、镇有关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实地采访董墅村的老一辈村民,搜集高晓声的相关资料,组织专门人员写《高晓声传》。如原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同志擅长写作,对高晓声又比较了解,可以让他担任主笔。
7、与江苏电视台、常州电视台联系,拍摄《高晓声》电视剧,将一代文学家高晓声搬上萤屏。
8、高晓声的作品《陈奂生上城》已搬上银幕,但另一部力作《李顺大造屋》尚未拍成电影。镇政府可以向武进区文化局反映,由武进区文化局出面,联系国内有关导演,将作品《李顺大造屋》拍成电影。镇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到郑陆镇各村巡回放映这些电影。
我们希望镇政府在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上作出努力,以弘扬家乡文化,激励广大郑陆人民为建设美好的家乡而孜孜不倦地奋斗!
此致
敬礼
                        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初二(6)班全体学生
                                           2010年5月10日
 
附件四:致全镇人民倡议书
致全镇人民倡议书
郑陆镇全体人民:
你们好!
地处太湖平原、位于常州市东北的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是一座有千年文明的江南古镇。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著名作家高晓声的故居,就在我们郑陆镇。
高晓声,是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大家。他的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语言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既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色彩,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他笔下的“陈奂生”成为新时期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典型之一。郑陆镇是伟大的作家高晓声的故乡,他生于斯,长于斯,写作于斯,他的笔下的人物形象的生长环境也与我们郑陆镇息息相关。为了保护高晓声这一名人资源,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1、保护高晓声故居。决不破坏高晓声故居现状。
2、学习高晓声的作品,了解家乡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学习高晓声伟大的品格,见贤思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二(5)班全体学生
                                            2010年5月22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