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连组长在内六个人,负责第九题。
第九题,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江南在哪里》,判断作者在材料中对“江南”的认知,是狭义还是广义的。
分值为三分,其中答出广义的,可得一分;再答出依据,如原文中罗列了各个领域的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江南的认识,这些认识所涵盖的江南区域各不相同;而且文末作者引用杜牧的诗句,也赞同杜牧把江北的扬州认作江南,可见对江南的认知是偏向广义的——答出以上依据的任意一点可再得剩余的两分。
先说学生在试卷上暴露出来的情况:
其一,学生语文基础素养不足。这集中体现在对“广义”“狭义”两个词语的认知上出现碍难甚至颠倒。
其二,学生头脑里塞满答题格式和“答题技巧”,生搬硬套,导致答题时表达效率低下。如居然将别的文章里的信息用到本篇阅读的理解和答题中,尤其是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足见生硬套用的荒谬了。
这类问题里,最常见的则是在答案中掺杂大量无效信息,如“中心思想”、“对江南的热爱”、“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举例论证”之类,无效信息和正确答案混合,使得阅卷老师陷入“碎片化阅读”。
其三,大量学生暴露出逻辑能力低下的毛病。信息型阅读的本质就是一段完整流畅的逻辑过程,有目的的语言表达更是依据逻辑来完成的。但我们发现,大多数答案都有关键信息残缺现象,有时候看似答对了前问,但后面的理由让人莫名其妙,有时我们感觉他是知道正确答案的,但他写出来的东西怎么看都是缺零件的。这暴露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薄弱,也暴露出语文教学一贯以来欠缺带逻辑性训练的问题,或者说,是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里,对逻辑能力的要求尚基本处于空白。
此外逻辑缺陷还表现在只知道机械罗列信息点,而不知道对其加以提炼和归纳——就像对着四个颜色、大小各异的鸡蛋,一般情况下被问及你面前是什么时,我们多会答:“四个蛋。”或者类似的、经过归纳提炼后的答案。
但是依据这回的经历,可能会有很大部分考生在卷子上答:“一个红蛋,一个白蛋,一个大蛋,一个小蛋。”
如果我摆出一万个不同的蛋呢……会在一万个蛋之后,发现一枚“笨蛋”吗?
其四,学生的答题欠缺条理性和层次性。这和逻辑能力的缺乏也有关系,也说明平时的训练中格式与层次方面可能要求不高。这导致老师在阅卷时,大多都是“采点”计分,因为答案表述常常是看不下去的。然而我觉得这挺重要的,它同样能分出了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下,尤其是两个采点法都可以满分的人,一个语言表述很差,因果都几乎颠倒,另一个表述流畅,要点主次井然,你觉得他们的语文水平是一样的吗?
其五,书写糟糕,卷面不洁,语病多,表述别扭等,依旧是常见的顽疾。
再说阅卷老师的方面:
以我们组为例,从个人阅卷数据来看,一位老师偏近中庸,一位老师心肠偏软,其余四位老师偏向于拉开差距,好的不吝满分,差的也绝不含糊;邻组是个13人的大组,分值6分,听他们说起来,也是偏向于区分出好坏。这样两组合起来,作文以外的主观题部分就已经有9分分值里区分度较大,而这样的主观题总分值大约有35分,何况其他组我们并未交流过,有和我们一样风格的阅卷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今年语文悲喜两重天的成绩似乎也证实了这种推测。
从阅卷老师的角度审视前面学生的五大缺陷,因为还是主要用“采点”法,所以缺陷一和缺陷三成为“失分”的元凶,但是另外三大缺陷虽未能直接破坏得分,但阅卷老师对此反映强烈,表述周到的,书写端正的,语言简练的,获得的好感度自然远过于其对立面,在主观题上,这种区别带来的潜在影响,肯定不容小觑。
从这样一锤定音的终极评价里,语文教学在今后要侧重的方面首先应当是足够质量和分量的阅读,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足的阅读之下,健康的表达才有可能被期待,并进而消灭“拔苗助长”和“催熟”现象。另外,语文中的逻辑训练,并不需要题海来进行,为他们选好有质量的阅读材料,及时发现、评价并跟进他们思维能力中的光与暗,并给予语文特色的指引和激发,才是我们要研究、并试着去做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