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吴莉赟
在教学中我们都提倡教师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但这并不是信马由缰的事情。作为语文课,应具备自身的特性,即我们所说的“语文味”,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法”、“度”,让文本细读充满“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这种审美快感的获得,必然和文本细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大的美的享受。
但事实上,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偏离语文特性进行细读,那自然也不会获得美的享受了。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天马行空,教学过程古怪新奇,教学课件精美绝伦,合作讨论热闹非凡。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学生对文本的钻研却蜻蜓点水,学生语文素养根本得不到提高。
在观摩过的语文课中,有的老师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大肆拓展与课文有关系的历史事件,而对文本的分析品味成了陪衬,比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草》,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用了整整二十几分钟让学生观看过草地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其中还让学生讲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表面上看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看似效果非凡,但是这是一堂语文课,教师是否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呢?是不是可以将视频放在课外去观看,故事放在课外去交流呢?或者有选择性的安排相关内容?多留一点时间去细读文本,上出语文味。多媒体的介入,虽然课堂热闹,学生高兴,但把课交给了多媒体,对文本的阅读却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享受如何能完成?
另一类语文课干脆成了表演课,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等具有表演价值的文章时,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教学,而学生对文本的主题、人物的个性、语言的特点有了完全的掌握了吗?我们不得而知。
语文课首先还是得姓语,基于语文也回归于语文,在细读文本中方能获得美的享受。
于漪认为:“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 浮光掠影、舍本求末的教学只会导致语文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我们应善待文本,从细读文本入手,对文本进行更好地理解、把握、感悟,否则,一切就没有了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研读文本内容,夯实语文特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涵盖了德育、美育、创新教育、思维教育等教育内容。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处理好这几者的关系,把握好教学的分量,扎扎实实地去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给语文腾出足够的空间。那如何在文本细读时,拥有“语文味”呢?
教师应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等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案例:《陋室铭》一文中有“往来无白丁”这个句子。学生借助课文注释,了解了“白丁”是指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但学生对“白丁”为什么是指平民却不懂。
教师就在这里进行了文本细读。在封建社会,服饰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穿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与商人用黑色;士兵穿黄色。文本细读之后,不仅解答了学生的疑问,还分析了字词的历史根源,也让学生领悟了“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那清高脱俗、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尚品质。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入手,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扎扎实实的打好知识基础。
案例:《孔乙己》
细读课文,我们发现少年闰土说话多用省略号、中年闰土也用省略号,杨二嫂多用感叹号,而“我”说话多用句号。请你思考这标点背后意味着哪些内容。用简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通过对每个人物描写中标点处的揣摩,完成了对人物的分析。少年闰土,滔滔不绝,可见其天真无邪;中年闰土:吞吞吐吐,可见其苦难太多,有苦说不出。杨二嫂:说话带刺,可见其尖酸刻薄;我,用句号,可见内心的无奈郁闷。鲁迅多用善用标点符号,那标点符号后面是什么呢?这是理解文本的关键,经过补充和完善,对主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典型语言”、“文中留白”、“主题升华”、“情感浓郁”、“特殊标点”等重要的语言片段进行赏析、品味、模仿、理解、想象和运用,通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对语言的积累,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是靠品读语言才能实现课程任务的,或探寻一篇篇课文中的深刻内涵,或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思想意义,或赏析优美生动的文字,或理解高超的写作技巧……总之必须突出“文字、文学、文化、文采”四个具有语文味的内容,增加学生接触和深入文本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悟,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提高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