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语文的美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李飞云
[摘要]:不少学生对语文兴趣不大,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让人爱不起来。语文课上,学生缺乏体验、品味语文之美的时间和空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入”作品,眼看、耳听、心想,与课文及其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和评价。同时,教师要做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
[关键词]:休验;品味;感受;欣赏;语文之美
[正文]:
最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著名作家、诗人车前子对语文教育的一点切身感受:“我对语文教育是既感激又抱怨。感激的是它使我识字,抱怨的是它让我在多年之中常常找不到汉语的美。”
这番话让我这位语文教师深有感触。
照理说,语文世界是美的: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少年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思,又岂只“识字”这一点可怜的收获。然而,现实是,不少学生对语文兴趣不大,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让人爱不起来。学生认为语文“面目可憎”,老师则埋怨哀叹如今的学生不懂得欣赏美了。那么,到底是谁把这汉语之美弄丢了呢?
静下心来想一想,破坏了语文之美,影响学生厌学语文的因素的确不少。浮躁的心气,功利的目的戕害学生心灵已显而易见,而我们这些作为语文教师的有无未尽到责任之处呢?
来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吧!
语文课上,不少老师总习惯从字词句篇讲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得面面俱到,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煞费苦心,搬出或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毫不留情地把学生的思维高度统一起来,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挤塞得满满的,硬把作品、思想压榨成流质食物灌输给学生。真可谓尽心尽责,惟恐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和怠慢。
如今,“素质教育”呼声犹清晰在耳,“课程改革”之风又席卷而来,在各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面前,一些语文教师更是无所适从,课堂自然便是试验的大舞台,学生在课堂上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又被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或名目繁多的语文活动搞得晕头转向,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阅读、品味教材原文。课下又被作业练习、准备考试耗去大部分生命,哪里还有呼吸新鲜空气、吮食高质量精神营养品的自由天地?
无可非议,我们的语文教师大多是兢兢业业,大胆投身教育改革的,但或许我们都忽视了一些问题:究竟怎样的教学理念是最适合语文学科的,怎样的教学方法又是最适合我们的学生学好语文的。
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感受、理解、揣摩、咀嚼、体验、感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教师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入”作品,眼看、耳听、心想,与课文及其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和评价,哪怕有些学生口味体会得不完整、不全面,但最起码也感悟到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常言道:风景美如画,无疑,画要比实景美。又言道:画出了诗意,自然说的是诗意比画更有神韵,景随情生,无情则无景。你不走近陶渊明,自然寻不到世外桃源,这只能由自己去品味,哪由他人硬拽着去的道理。
阅读更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它的第一要义是自主,是全身心的投入。没有读者的自主,人文的精神、语言的生命力,进不了读者的心田,读者也就享受不到遨游在智慧海洋的乐趣,更不用说有所发现、创造。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读者如何理解哈姆雷特,他至少已读懂了哈姆雷特的一部分思想,赋予哈姆雷特以新的生命,这不就足够了吗?
如此说来,教师是否成为多余,语文教学无须教师解读?绝非这样。教师的引导、点拨、开窍、绝不可少。然而,教师怎么引、怎么启,大有讲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各种素质要高。而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常常是备课、写教案、批作业、改作文,几乎占去全部时间精力,上课以分析讲解为主,以出题测验来考察学生,至于自己的读书、学生消化思考、加油充电则提不上日程。吕型伟先生主张“人云亦云莫云,老生常谈不谈”,一部分语文教师肚里没货,上课照搬照抄,人云亦云,自然越教越没激情,越教越显苍白无力,学生听了,只能是味同嚼蜡,哪有美感可言?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在各方面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课前,教师自身首先要用智慧、情感和心灵去感受,去与作者作品对话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课堂上,教师不应在作品与学生之间硬插一脚,做说破道尽的说媒人,而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神韵,在尊重学生的审美观和认知观基础上,展开一定的适可而止的交流与点拨,共同去探寻作品的美。
语文世界本是美的,找回它的美其实很简单。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必须身历其境,自主阅读、感悟,和作者倾心交流,和作品如胶似漆;而切不可凭主观意志,在“人”和“文”中间硬插上一脚,指指点点。教师须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热情、冲动还给学生,把阅读理解、体味感悟、表达创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自己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少讲点、少练点,少一些形式主义,不妨与学生亲密无间,一起走进语文世界,激情点击,愉耳悦目,心领神会,共同欣赏“满园春色”。
让我们一起努力,找回语文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