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类比在文中的运用。
3、感悟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挖掘“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知“陋室不陋”体会作者情怀,挖掘“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诗书礼仪之邦,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专门藏书、读书、写作的书房,还常常给书房专门起个名字,比如我们熟悉的黄庭坚的“滴翠轩”、梁启超的“饮冰室”、陆游的“老学庵”、朱熹的“达观轩”、杜甫的“草堂”,蒲松龄的“聊斋”……这些书斋名或雅致,或寓意深远,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刘禹锡却给自己的住房兼书斋起了个名叫“陋室”,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这间“陋室”参观一下,并追寻一下原因。
解题
提问:什么是陋室?
“铭”是什么?
一、初读课文
1、采用竞赛的方式熟读课文,学生评价
2、全体齐读。(你们读得节奏感很强,朗朗上口,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押韵、对偶)
二、读通词句
1、要求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能翻译全文。
2、学生质疑,教师释疑(重点讲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文本解读
1、已经读懂了文章的意思,现在全班齐读课文,要注意停顿。并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主旨句。
明确: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围绕“陋室”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室外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
3、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一间陋室,那么它是不是真的陋不可居呢?如果不是的话,请你从这三方面谈谈这间室陋在哪里,又不陋在哪里?先请你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中发表你的看法。
教师板书:陋:杂草丛生、荒僻冷寂;客人稀少,门庭冷落;单调孤寂
不陋:环境清幽别致、朋友博学多才、情致高雅脱俗
教师总结:虽身处陋室,作者却活得毫不简陋,由此可见室主人真是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之人。
四、方法指点
1、这真是道出了“室不在美,有德则馨”的真理啊,作者又是怎样引出这个观点的呢?
明确:运用类比引出观点
2、文中还有运用类比的地方吗?如果有,请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 诸葛庐、子云亭,本是陋室,却因主人德才兼备而名扬天下,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既表明自己的志向,又暗示陋室不陋。
3、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下面我们就看看给你们的资料,了解一下这篇流传千古的铭文的由来。(出示PPT背景资料)
4、仅半年时光,就搬了三次家,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刘禹锡想,你想作弄我,要我发愁,我偏乐,于是他把陋室写得如此脱俗雅致。请你揣摩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理,再读这篇课文。
五、引入资料,探究“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除了诸葛亮和扬雄之外,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文人都住过陋室,请看下面两则材料,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句子来表述:
例:陋室不陋,因为刘禹锡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使它脱俗雅致,令人向往。
草堂不陋,因为杜甫的忧国忧民使它千百年来牢固地耸立在人们心里,永不倒塌。
聊斋不陋,因为蒲松龄的经典巨著使它油墨生香,飘逸不散。
总结:同学们,刘禹锡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蒲松龄身居陋室,却成绩斐然;杜甫身居陋室,却心忧天下。由此可见,高尚的品格、杰出的成就都能使陋室不陋。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追求,即使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都会多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摆脱了物质束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六、打造个性书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书房,也请你给自己的书斋拟一个室名,要求内容文雅、健康,富有文化内涵。并拟一副对联或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话,解释你室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