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录:
师:自古以来,我国便是诗书礼仪之邦,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专门藏书、读书、写作的书房,还常常给书房专门起个名字,比如我们熟悉的黄庭坚的“滴翠轩”、梁启超的“饮冰室”、陆游的“老学庵”、朱熹的“达观轩”、杜甫的“草堂”,蒲松龄的“聊斋”……这些书斋名或雅致,或寓意深远,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刘禹锡却给自己的住房兼书斋起了个名叫……(生齐答:陋室),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这间“陋室”参观一下,并追寻一下原因。
师:什么是陋室?
生齐答:简陋的屋子。
师:什么是“铭”呢?
生:铭就是刻在器物上表明自己志向的句子,在页下注释中有介绍。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竞赛的方法来读一读这篇“铭”,看看谁读得好。
三个学生自告奋勇依次读。
师:你们评价看看呢?
生1:我认为陈洋读得好,流畅连贯,又有感情。
生2:我认为许一旦读得好,字音准确,抑扬顿挫。
生3:我觉得差不多,都是字音准确,读得朗朗上口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他们的确都读得不错,各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你们发现没有,评价的同学几乎都提到了抑扬顿挫或朗朗上口的特点,你们读起来有这感觉吗?
生齐答:有!
师: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生1: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师:你说得非常好,能把对偶句找出来吗?
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和“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和“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和“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师:找得非常全面。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还有是因为押韵。课文押“ing”韵。
师:对偶句式的运用和押韵使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篇文章。
学生齐读
师: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全文。可以进行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
师: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没有问题啊?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怎么翻译?
生:苔痕曼上台阶碧绿,草色印入竹帘青葱。
师:能调换一下语序使句子更通顺一些吗?
生:苔藓痕迹碧绿曼上台阶,草色青葱印入竹帘。
师:已经读懂了文章的意思,现在全班齐读课文,要注意停顿。并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主旨句。
生: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围绕“陋室”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有陋室外面的环境和来陋室的人。
师:嗯,可以归纳为室外之景和室中之人,还有吗?
生:还有在陋室里做的事。
师:可以归为室中之事。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一间陋室,那么它是不是真的陋不可居呢?如果不是的话,请你从这三方面谈谈这间室陋在哪里,又不陋在哪里?先请你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中发表你的看法。
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呢,陋室陋在哪里,又不陋在哪里?
生1:陋室外的环境看起来有些杂乱,这是“陋”的地方,但是在作者看来又是清幽的,这就是“不陋”的地方。
生2:陋室中来得人很少,但是个个学识渊博。
师:对,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门庭冷落,但是来得人却是“鸿儒”。
生:还有在陋室里做的事情很单调,但是很高雅。
师总结:这间室“陋”在:杂草丛生、荒僻冷寂;客人稀少,门庭冷落;单调孤寂。不陋在:环境清幽别致、朋友博学多才、情致高雅脱俗。虽身处陋室,作者却活得毫不简陋,由此可见室主人真是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之人。(教师板书)
师:这真是道出了“室不在美,有德则馨”的真理啊,作者又是怎样引出这个观点的呢?
生: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引出。
师:你能说说这是什么方法吗?
生:对比。
师:文中还有运用类比的地方吗?如果有,请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生:“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是运用类比。
师:那么大家想想,作者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何用意呢?
生:我觉得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和它们一样也“不陋”。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借此表明自己要和诸葛亮和杨子云一样做个淡泊名利之人。
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诸葛庐、子云亭,本是陋室,却因主人德才兼备而名扬天下,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既表明自己的志向,又暗示陋室不陋。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铭呢?请看看背景资料。
大屏幕出示PPT背景资料
师:仅半年时光,就搬了三次家,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刘禹锡想,你想作弄我,要我发愁,我偏乐,于是他把陋室写得如此脱俗雅致。请你揣摩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理,再读这篇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除了诸葛亮和扬雄之外,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文人都住过陋室,请看下面两则材料(杜甫草堂和聊斋),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句子来表述:例:陋室不陋,因为刘禹锡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使它脱俗雅致,令人向往。
生根据例句仿写
生:草堂不陋,因为杜甫的杰出作品让它充满文学气息。
生:聊斋不陋,因为蒲松龄的热爱生活让它充满趣味。
生:聊斋不陋,因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让它流芳百世。
生:草堂不漏,因为杜甫的忧国忧民让它无比高尚。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陋室不陋”的原因,看看老师给的两个例句,和我们同学的也有相同之处:草堂不陋,因为杜甫的忧国忧民使它千百年来牢固地耸立在人们心里,永不倒塌。聊斋不陋,因为蒲松龄的经典巨著使它油墨生香,飘逸不散。
师:同学们,刘禹锡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蒲松龄身居陋室,却成绩斐然;杜甫身居陋室,却心忧天下。由此可见,高尚的品格、杰出的成就都能使陋室不陋。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追求,即使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都会多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摆脱了物质束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书房,也请你给自己的书斋拟一个室名,要求内容文雅、健康,富有文化内涵。并拟一副对联或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话,解释你室名的含义。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