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的研究》>>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重视情境创设,打造教学精彩》
发布时间:2014-11-12
点击:
来源:
作者:沈亚南
《重视情境创设,打造教学精彩》
——《社戏》教学反思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沈亚南
一、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出,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现在的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独揽话语的讲坛,而更注重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师生的平等对话,因而是活跃的也是开放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思维敏捷,表现积极。但是他们的行为又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让正常的教学节外生枝,有时甚至会严重打乱我们预先的教学设计。
那么,面对课堂中的这些“意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方面,课堂上的“意外”难以预料,学生的“奇谈怪论”或“异常行为”很可能让我们目瞪口呆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这些“意外”又是学生的思维之花,是他们学习自主的表现,我们若能及时把握并牵引到当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是对课堂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创生。
正如有些论者所言,课堂“意外”的频频发生既是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气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语文课堂教学,但同时也是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因为这增加了维持课堂秩序并促使教学顺利展开的难度。应对这些挑战,我们要作很多方面的努力,以下是我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所碰到的课堂“意外”及处理策略。
二、情境描述
(鲁迅的《社戏》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类似的经历初中生也应该有,况且这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特别认真。但当我和学生一起把课文读到“船头看戏”这一部分的时候,问题还是出现了。)
生1:老师,第21自然段“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这个句子我读不懂。这里的“然而”和“终于”好像前后矛盾了。
师:是这样的吗?(语气平缓)可能吧。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2:我也觉得有点矛盾。后面说,老旦是“我”所最怕的东西,“我”心里其实是不愿意看到老旦出来唱的,怎么可以用“终于”呢?
生3:我赞成他们的看法。我们经常说,“我终于考了100分”,“我终于得了第一名”。这“100分”和“第一名”都是我们希望得到的。但书上说得很清楚,他是很怕老旦唱戏的呀。
(顿时,课堂上七嘴八舌,如同沸腾了的油锅。难道鲁迅弄错了?)
师:(示意大家静下来)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有一定的道理。“终于”这个词语很多时候都有这种意思——心里希望做成某件事情,结果真的做成了。但是,汉语的意思是很丰富的,一个词语往往有多个义项。
师:谁有《现代汉语词典》?请查一查“终于”这个词语的意思。
(许多学生都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查了起来,一个男生最先查到了,立刻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我,于是我点了他的名,让他把词典上的解释读给大家听。)
生4:“‘终于’,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里还有两个例句——“试验终于成功了”/“她多次想说,但终于没说出口”。
师:很好。(接过该生手中的词典)“终于”,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示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时,人的心里有一种渴望和期待,而且这种渴望和期待最后实现了,比如“试验终于成功了”、“我终于得了第一”等等。但是,“终于”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之后出现的情况。这个时候,它仅仅表示事情的客观变化罢了。比如“她多次想说,但终于没说出口”。“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这儿的“终于”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要真正掌握一个词语应当从它的意思入手,做到“词不离句”,懂了吗?
生:懂了。
(继续下面的学习……)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教学“人物性格分析”上,在归纳阿发性格特征上面,学生同样出现质疑,出现了另一课堂意外。
生:阿发在大家都很饥饿的情况下,提出眼下正是罗汉豆旺相的时候,可以去摘些吃吃,可以看出阿发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啊?
生1(举手十分积极),回答到:阿发十分狡猾,还想到去偷人家的东西,起到了坏的带头作用。
由于对这一意外,我胸有成竹,因此先让学生进行小辩论,最后大家得出结论,阿发的偷不是自私的偷,甚至还主动要求去偷自己家里的豆,因此阿发是机灵的,憨厚的,无私的。
在这一基础上,我又灵机一动,设计了让学生进行口头赏析“我说文中的偷”,从而达到了本文的主旨。因此,这一课堂意外还促成了我的本文教学设计新的思考!
三、反思
1、尽管我在上《社戏》前备课很充分,考虑了许多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作了预防,但学生还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了质疑,认为“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前后矛盾的。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和情感活动,是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的。既然把自主阅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又倡导“平等对话”,课堂教学“意外”的发生也就有其必然性,所以我们应当正视“意外”,为“意外”喝彩。
2、课堂“意外”是教学资源中的灵火。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和生活体验的欠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定的阅读障碍。该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就是因为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不够深刻而导致的。所以,我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以唤醒他们对汉语语义丰富性的认识,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词典来找寻答案。就这点而言,“意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应当及时捕捉“意外”并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
3、悦纳“意外”不是对学生的盲目肯定,我们应当适时并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使之有所作为。就像我本文教学中生成的第二课堂意外,不能全盘肯定学生的所有课堂意外。在自己可以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前提下,把学生的疑问再次抛给学生,集合众人的智慧,让学生在意外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统一的认识,真正把教学课堂还给学生。让智慧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绽放教学精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