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语文解读
徐光华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经这样描述孙双金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涌,入情入境地吟;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孙双金的语文课在小语界的影响很大━━《我的战友邱少云》曾以壮美之情打动无数人的心;《泊船瓜洲》因抓住诗眼,丝丝入扣,让张田若先生发出“古诗教学竟能引人入胜”的感慨;《落花生》将辩论论引入课堂,《天游峰的扫路人》因自主、合作、探索教学方式,引得满堂赞叹:“此课淋漓尽致地阐释了新课标的理念”;而《林冲棒打洪教头》则因多元解读和生成性教学,而赢得“大家风范,大道无痕”的美誉;《走近李白》被认为是孙双金情智语文理念和艺术的生动再现。
为什么他的语文教学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呢?通过阅读孙双金的专著、论文和欣赏他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鲜明特征他就是“情”和“智”。长期以来,孙双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敏锐地发现教材中“情”和“智”的结合点,并以情感为纽带,构成了一个“文━━情━━道”新的教学骨架。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让孙双金领悟到了语文教育的真谛,感悟到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又怎能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只有“情感”和“智慧”的融合,才有语文教育的效率,才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情智语文”的提出得到了语文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江苏教育》等众多主流媒体均作了相关报道。随着实践的推进,为适应新课改教学的需要,很多语文教师希望对“情智语文”有更多的了解,期望自己的教学中也能融进更多情智因素。因此,笔者特对“情智语文”作一点较为全面的梳理与介绍。
(一)什么是情智语文
“情智语文”是孙双金语文教学的见解与主张,也可以说是他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艺术。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情智语文、它有什么性质和特点、具有什么外显特征呢?
1、情智语文的基本含义
所谓“情智语文”,简单地说,就是情感语文、智慧语文。也就是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自身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的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很明显,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活、更丰厚。
为什么孙双金把“情智”作为语文教学内在生成和支撑的力量呢?我们知道,形成教育主张(理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对话、深入阐释的过程。教育主张(理念)要站得住,首先要说得清。孙双金认为,情与智是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命题,是教育、是语文教学所寻求的两种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不是一般性力量,而是生长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力量。这里的“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智”可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所以,孙双金提出“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的主张。因为,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所以,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又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传递智慧、碰撞智慧、产生智慧,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智慧、丰富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孙双金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关键在于教师要唤起和激发。“情智语文”正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通过语文教学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孙双金坚持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他提出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教学的土壤和空气,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唤情;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做到以智启智、以思启思。
为什么孙双金把“情智”作为语文教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因为有情有智是我们人的本质特点。孙双金认为,作为一名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操,也要有丰富的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现代人的两大特征,缺一不可。二是因为有情有智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孙双金认为,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三是因为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孙双金认为,这是由于教学需要激发情感,需要启迪智慧;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尚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所以语文课,我们既要有浓浓的情,也要有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四是有情有智是儿童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呼唤。孙双金认为,儿童时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而儿童情感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同时,儿童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它需要我们去激活、去唤醒、去启迪、去点化。总之,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的特征。因此,孙双金认为,当代儿童呼唤“情智语文”,语文教学呼唤“情智语文”,现代完人呼唤“情智语文”。
2、情智语文的本质属性
孙双金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智语文”正是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花朵,绝不是贴在语文学科上的标签。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成尚荣先生在评价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时说过:“提出情智语文,正是对语文课程本质和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深度开发。因为情与智的结合,实际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具体化、个性化。孙双金正是从这一教育主张出发寻求着语文教学的艺术、风格,寻求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寻求着语文教学的突破。”所以,情智语文的本质属性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首先来分析“情智语文”的工具性属性。孙双金认为,“情智语文”首先是语文,是共同的语文。而语文不可能离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修辞逻文。所以,“情智语文”关注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他的课例或欣赏他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感受到“情智语文”的无穷魅力━━书声琅琅是情智的抒发;议论纷纷是情智的倾诉;高潮迭起是情智的迸发;静思默想是情智的萌动;奋笔疾书是情智的倾泻;滔滔不绝是情智的奔涌。由此可见,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智语文”就会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在孙双金的“情智语文”里,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文能开出情智之花,一篇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正如孙双金自己所说,“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参天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其次来分析“情智语文”的人文性属性。孙双金认为,一首首诗歌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篇篇小说是人类悲欢离合的述说;一则则寓言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一个个童话是人们心灵的倾吐。文章,包蕴了人们多少的情感;文章,凝聚了人们无限的智慧。同时“情智语文”关注的是学习者━━学生。具体地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他们喜欢语文;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让他们会学语文;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就是要让他们自学地学语文;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品质,就是要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学语文。所以,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情智语文”的本质特征就是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做到“心中有情,”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做到“目中有人,”我们在语文课堂里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做到“脑中有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就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做到“手中有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就会让学生欲罢不能。
3、情智语文的外显特征
“情智语文”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孙双金认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小眼发光”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总之,孙双金心目中的情智语文,就是情感语文、智慧语文、工具语文、人文语文、儿童语文;就是情智共生的语文,用语文的密码开启儿童的心智之门,直抵语文教学精神文化的核心,打开了学科素质教育的灵动之窗。
(二)如何实施情智语文
1、实施“情智语文”的基本模式
孙双金探索总结的“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1)入境━━启动情智
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成功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其操作方法的核心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具体策略有:①以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新知欲望;② 以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③以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提高迁移运用能力;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及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其操作方法有:①初读感悟,诱发情智:第一步━━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第二步━━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步━━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②细读感悟,深化情智:第一步━━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第二步━━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第三步━━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读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的表达方法与技巧。第四步━━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操作方法有:①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②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③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3)交流━━发展情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操作方法有:①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②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③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达━━展现情智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其操作方法有:①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写到创新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语感的运用能力。②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要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情感的体验程度上。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其操作方法有:①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写到创新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语感的运用能力。②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要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情感的体验程度上。
2、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智语文”的主要策略
“情智语文”不是另类语文,“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仍是它的“独挡之任”(叶圣陶语)。所以,“情智语文”坚持用语文的方式,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让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孙双金探索总结的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主要实施途径和策略是:
(1)创设情境━━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并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具体策略:①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②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性。③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场景、想象画面、想象故事等,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2)披文入情━━在紧扣语言中实现工具与人文共舞
孙双金认为,“披文入情”是“情智语文”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①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需在咀嚼、品尝、回味中领略其中的韵味。②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③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3)问题敞开━━用想象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过紧张的智力生活
孙双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会思考的表现就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孙双金认为,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情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所以,孙老师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所以,孙老师的许多课,就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
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孙老师之所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对那句话提出问题,是因为那看似闲淡的一笔,隐藏了许多必须被揭示出来的信息,比如这一家人是很有文化教养的,“父亲”的异常举止预示着后面谈话内容的重要性。如果放过这一句,学生就难以理解“父亲”的教诲对于“我们”的神圣性,也难以理解“父亲”教诲的真实含义━━不是那样的家庭,不是那样的教养,“父亲”是不可能说出这样克己谦让的人生哲学的。进而言之,没有这一铺垫,后面围绕“父亲”教诲展开的讨论,很可能就会成为脱离文本、背离文本的瞎编乱造。
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在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
(4)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挑起学生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
即使没有亲临现场的读者,读了这个片段,也不难体会到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如何地闪耀,不难想象出他们那被拨动的心弦在怎样地跳跃。这里的关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听过孙老师这节课的老师说:当“为什么李白已经走到桃花潭的时候汪伦才来送”的问题抛出后,整个课堂沸腾了。这个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孙老师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发现它,学生也不太可能有什么“火眼金睛”,课堂大概就不会如此精彩。为什么能发现这个前人所未发而又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孙老师认为,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老师挑拨起来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李白到了桃花潭边才急急忙忙赶来送?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纵观孙老师实践“情智语文”的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所谓“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是不太优秀的情智教师。
(5)引领对话━━在多维互动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整体自主构建
孙双金提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追求“心心相印的心灵对话”。因此,他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重引领学生对话,促使他们在多维互动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整体而自主构建。
总之,孙双金认为,情智语文的实施,就是要在情感熏陶中启迪智慧,在智慧积淀中升华情感,在情智融通中成长生命。其基本教学思路和策略:一是要激活情感的“引擎”━━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情满课堂”,语文教学才会有“魂魄”;二是要开启智慧的“阀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唯有在课堂上不断思维碰撞、智慧砥砺,才会变得聪明、睿智;三是点击儿童的“视窗”━━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童眼看世界”,他们才能舒展个性、挥发灵性、显现创造性;四是锁定语文的“桌面”——因为工具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情智语文”这一偏正短语中“正”的部分仍是“语文”,语文教学要永远“把根留住”。
3、实施“情智语文”要求教师做好哪些素质准备
孙双金认为,千重要万重要,教师素质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没有法。不管你要体现什么理念,都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就实施“情智语文”来说,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准备:
(1)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向下一代传承人类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2)培育真挚的爱生情怀。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生命的爱。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当教师有博大深厚的爱心,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所以,孙双金认为,情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玩教育技巧,而是呈现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
(3)形成灵动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课堂实践中来,课堂是我们教育智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之树常青”,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不应妄自菲薄,瞧不起教育实践。教师要低下头去埋头实践、研究实践、总结实践,提炼出鲜活的实践智慧;要到教育理论中寻找智慧,我们一线教师一旦掌握了科学的理论,那我们身上就能释放出耀眼的教育智慧的光芒。所以,孙老师向我们每位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读书吧,让我们成为手握智慧火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