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说课稿
张 洁
尊敬的各位领导、兄弟学校的老师:
我是郑陆初中的张洁,今天我开课的课题是《陋室铭》,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根据这一原则,首先要求学生能准确解释文中的词汇,并能连贯地翻译全文。本文的难点在于分析“陋室”的“陋”与“不陋”分别体现在哪里,在分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知室主人的情怀。从文章的写作手法来看,开头和结尾都运用类比,分别来引出观点和突出观点,押韵和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初中学习,对浅易的文言文,如果借助工具书,基本能够做到逐句翻译,一些细节的地方还要老师拎一拎。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生活体验和阅读经历的限制,估计对“陋室”之“陋”挖掘不出来,或者挖得广度不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有效实现语文教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功能,设置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类比在文中的运用。
3、感悟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挖掘“陋室不陋”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感悟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挖掘“陋室不陋”的含义。
四、教法与学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认知发展现状和我校情智课堂的精神,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我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氛围,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会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 读通课文——小组探究 陋室“不陋”——方法指点 类比作用——拓展提升 探究“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课后巩固 打造个性书房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认知注意,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求知欲,我搜集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斋名,进行新课的导入新课,导出课题,并板书黑板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三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次读在开头,只要求学生响亮、正确、流利地读;第二次读在解释字词、翻译句子都完成以后,在读通了课文的基础上读,这里就要求读的时候注意停顿、节奏;最后一次读是在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形象之后,这里就要求富裕情感,抑扬顿挫。
本文的重难点在探究“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和引入资料进行仿写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高尚的品格、杰出的成就都能使陋室不陋。
最后,以“刘禹锡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蒲松龄身居陋室,却成绩斐然;杜甫身居陋室,却心忧天下。由此可见,高尚的品格、杰出的成就都能使陋室不陋。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追求,即使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都会多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摆脱了物质束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作为小节,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思想等方面的升华中,完成对全课的解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请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