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弹力》
设计者
|
沈玉宇
|
课题
|
力 弹力
|
|||||||
学科
|
物理
|
班级
|
八(1)
|
教时
|
1
|
日期
|
2014.03.11
|
|||
教学目标:
1. 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 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教材分析:
教材从循序渐进认识力,在具体学习弹力的产生,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到最后,根据这个关系,过渡到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学习其具体的使用方法。
根据教材的思路,我做了如下调整和补充,教材先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再给出弹力的定义。我处理成有学生做完弹性形变的实验直接给出弹力的定义。这样连接得更顺。接着在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为弹簧测力计打好伏笔。
另外,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上,教材舍去了“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再校正零点。这可能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学情分析:
学生上课较认真,能认真做好记录。但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主动性不够,课上质疑的氛围不浓。为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思维,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对话和探究中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建立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2.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难点:建立力的概念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引入
|
操纵回形针,让他沿着“指
定路线”运动
|
观察,质疑
|
认识到回形针受吸铁石的作用,增强对力的
感性认识
|
|||||||
|
一. 力
1. 定义
投影P44的图8-1的(a)(b)和(c)(d)
|
比较P44的图8-1的(a)(b)和(c)(d),思考力的作用是否只有人和动物才能产生
|
体会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
|
进一步思考一个力涉及几个物体
|
|
||||||||
|
2.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展示其它几幅力的图片
引导思考:
|
指出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说说你知道的力。
|
|
|||||||
过渡到形变
|
二、形变和弹力
1.形变
两个物体不接触,会有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两个物体接触才会产生的力。
|
实验:压气球或拉橡皮筋,获得形变的亲身体验
|
体会外力可以使物体体积发生改变,认识形变、弹性形变
|
|||||||
|
2.弹力:
气球、橡皮筋的弹性形变会对手(或其它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引导分析这两个弹
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
体会弹力由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
|
|
|||||||
|
3.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演示实验:拉弹簧的力越大,观察弹簧伸长量的变化
|
实验:使塑料尺弯曲,用力越大,观察塑料尺的弯曲程度
|
得出结论: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无得形变就越大。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做铺垫
|
|||||||
过渡到弹簧测力计
|
可否在弹簧的一端设置一个指针,根据指针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显示弹簧产生弹力的大小?
|
|
|
|||||||
|
三、弹簧测力计
1、构造
投影图8-5
|
观察,能说出弹簧测力计的主要构成:弹簧、指针、刻度盘和秤钩
|
|
|||||||
|
2、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外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
|
|
|
|||||||
|
3、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两步,知道力的国际单位是牛(N),感受1牛,5牛的大小。
|
实验:
1.观察弹簧秤的量程,认清刻度上每一小格表示 牛。
2.校零
3.用手拉秤钩,使指针指到1 牛、5 牛,感受一下1 牛、5 牛的力 有多大。 |
|
|||||||
|
第三步:强调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防止弹簧与外壳之间产生摩擦,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
指出图8-6(b)(c)的使用错误
练习弹簧测力的读数
|
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
|||||||
|
|
实验:
1.将橡皮筋放在水平桌面上,一端用手指固定,
(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向右拉动橡皮筋的另一端,使另一端拉出1厘米左右,测出此时橡皮筋受到的拉力是 牛;
(2)如果沿右上方拉出2厘米, 测出此时橡皮筋受到的拉力是 牛。
|
自己动手测橡皮筋收到的拉力,增强动手能力,巩固测力计的使用
|
|||||||
|
你来试试
|
设计一个方案,测测你自己的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
|
|||||||
过渡到弹性形变
|
拉满的弓可以把箭射向远处,弯曲的撑杆可以把人弹得很高,由这些,说明了什么?
|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