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冯 炼
片段描述:
教师演示:把生鸡蛋投入盐水,仔细观看鸡蛋的上浮过程.
师:鸡蛋上浮的过程中直到露出液面之前,V排,V物是什么关系?
生:V排=V物.
师:上浮的最终状态是什么?
生:静止在液面上.
师:这时物体还完全浸没吗?(边问边用手把鸡蛋往水中按一按)
生:不完全浸没.
师:那此时物和排是什么关系?
生:V排<V物。
总结:我们把鸡蛋这样静止在液面上,有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现象称为漂浮。
师:下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生:沉底。
师:有没有一种物体静止在液体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的任何位置呢?
生:.......
教师演示:拿出刚上课时能使鸡蛋悬浮的那杯盐水,把鸡蛋放入使之悬浮的盐水中。
总结:我们把物体浸没在液体里,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但不露出液面的现象称为悬浮。
师:悬浮的物体V排和V物是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上浮和下沉是两个动态的过程,漂浮,悬浮和沉底是物体最终静止时的状态。
探究:物体上浮和下沉过程中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师: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过程中(未露出液面之前)受哪两个力的作用?
生:重力和浮力。
师:鸡蛋在盐水中下沉的过程中(未露出液面之前)受哪两个力的作用?
生:重力和浮力。
师:为什么同样受到重力和浮力,却一个上浮一个下沉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怎样测下沉物体所受的浮力?
生:称重法测浮力。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塑料瓶(内有配重)
步骤:
1、测物重G
2、把物体挂在测力计下,使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3、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
4、浮力的大小等于G-F
5、比较得出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结论:教师用实物投影分析几组学生的数据,得出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师:怎样测物体上浮过程中(完全浸没)所受浮力的大小?还能用称重法做吗?
生:不能。
师:那用什么方法?
生: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口述原理的内容)
师:物体上浮过程中(完全浸没)V排和V物是什么关系?
生:V排=V物。
师:但是把上浮的物体放入溢水杯中,静止时,物体什么状态?
生:漂浮。
师:这时V物和V排是什么关系?
生:V排<V物。
师: 我们如何测上述过程中的V排?
生:压入法。
学生分组实验3
器材:弹簧测力计,塑料小瓶,量筒,水。
步骤:
1、测物体重力G
2、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1.
3、把物体放入量筒,笔尖压至完全浸没,读出量筒中的体积为V2.
4、排开液体的重力即为浮力
5、比较得出物体上浮过程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表格
结论:教师实物投影分析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得出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反思与评价:
这个教学片断很简单,教师给出了漂浮和悬浮的概念以及得出物体上浮下沉时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整个过程中,教师善于运用有效地问答,注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行为,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指令,兴趣不高,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差,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这个片段中,可以发现,2个概念的得出是以鸡蛋的2次不同的表现来给出的,易于学生记住并且产生疑问:以疑激思,以思激学。为什么都受到2个力,鸡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
接着教师因势利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抛给学生,让他们想出2次分别如何测浮力。通过2次排开液体的体积特点,学生易于掌握2种适合的方法,且更进一步熟悉了前面学过的阿基米德原理,巩固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即能把学过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提问或者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方法的适用情况,依据条件进行辨别分析,理解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最终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不仅为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顺利引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随着老师的点播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完善,最后能够得到探究的结论,也反映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在2个探究活动中,教师不光油学生自己思考得出合适的测浮力的方法,还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也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及时调控,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容易得出规律。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机会,在对话的形式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