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呼唤“情”和“智”
张 洁
情智共生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就不再是人文学科;一旦失去了智慧,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情智语文就是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
在《陋室铭》这堂公开课上,我通过收集古人的一些书斋名,设置情境,调动学生探究“陋室”之名来历的兴趣,可以说是启动了情智,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我想,如果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搜集一些书斋名,再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和学生互动一下的话,可能学生入境更快,情智启动也会更有效。
情智要在感悟中生成。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过程。本文重点“陋室不陋”的原因就是在学生自己解读感悟中慢慢浮出来的。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遵循“浅文深教”的原则,如果仅仅挖掘出“陋室不陋”是因为室主人的安贫乐道和淡泊名利,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深挖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所给材料得出:“高尚的品格和杰出的成就等都可以使‘陋室不陋’”的结论,这已经是一种情感的提升。可惜这一环节因为时间过于仓促(前半段时间没有控制好),最后只有两个同学出来交流,效果打了一些折扣。
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各种形式的交流和语言的表达,那就不能称之为一堂合格的语文课,更别提优秀了,而交流和表达是发展和展现情智的过程。这堂课一开始的字词解释检测环节可以说是整堂课上气氛最热烈的一个环节。积极参与的意识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而这种意识来源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因为经过一年半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读懂文言文的技巧,这就是“智”的体现。而在会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参与的兴趣,都愿意站起来表达,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而这种“欲望”和“兴趣”本身就是情感的体现。
这堂公开课可以说是情智共生的课堂。如果我能够注意问题的整合,时间上再安排得更合理一些,我想,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