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语文:需要情境化的导语
吴伟星
好的语文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上力求做到“凤头、猪肚、豹尾”,语言上力求做到缤纷绚烂、诗意缭绕,结构上力求做到首尾圆合、一气呵成。
好的语文课,体现着“情智”教育“有情有智,情智双举”的理念。好的语文课,无不重视情境化导语的设置。情境化的导语,如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是教师谱写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起着凝神聚思、入情入境、蓄势待发的作用。
情境化的导语,当如“凤头”般“美丽”。无论是不疾不舒式的“优美”还是慷慨激昂式的“壮美”;情境化的导语,当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情境化的导语,当讲究艺术,富有新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深入文本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课程改革唤醒了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情境化导语的设置,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才情,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灿烂局面。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科研活动和个人的教学实践,从六方面阐述。
一、问题导入,激发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立足文本,依托学生的阅读期待,巧妙设计若干新奇的问题,激发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愿望,自然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果。
如,在执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我设置如下问题,导入课文:“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门?门都是有形的吗?本文为你打开的是一扇怎样的门?这扇门里有着怎样精彩的世界?”这三个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活跃气氛,激活思维,引入文本。
二、激情导入,以情燃情
情,性之动也。教师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激情式的导语,极富感染力、震撼力,易于构建一种慷慨激昂的学习氛围,如电花石火,以情燃情,让学生处于激奋状态,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为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作强有力的铺垫。
案例:(在执教《有的人》时,我设置了如下情境式导语)
学习了小说《孔乙己》,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孔乙己》表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更表现了旧社会国民对苦人的“凉薄”。鲁迅先生的悲悯情怀是何等宽广、何等深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文学家郁达夫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伟人出现而不懂得尊重伟人的民族是可怜的奴隶之邦。”1949年,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情不能自已,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有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的人》的艺术境界,一起深情缅怀伟大的革命战士、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人民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吧!
点评:这段导语,由学过的课文入手,由文及人,过渡自然,赤诚火热,以情燃情。这段激情如火的导语,先声夺人,为学生学习《有的人》奠定了了情感基础。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音像导入,心动神摇
现代教学媒体——音乐、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的恰当运用,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能创设生动情境,有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记忆信息的强度和效度,让学生心动神摇,产生强烈的“共鸣”。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热爱生命》时,作如下情境式导语设置)
生:(看《泰坦尼克号》遇难片断)
师:影片已放完,影片中人们争先恐后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命。
师:的确,从影片中,可见生命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当人遇到危险时,生命往往是放在第一位的。面对困境,面对死亡,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使自己活下去,延长自己的生命。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将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点评: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人们争先恐后逃命的场景,惊心壮阔,极富悲剧色彩,极具悲壮效果,震撼人心,动人心魄。由此引入“活命”、“生命”等关键词,再引入课文《热爱生命》,水到渠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四、诗词导入,美轮美奂
有时,与课文相关的诗歌内容无比丰富。这时,教师可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搜集诗词、朗读诗词、品味诗词,由此自然而然导入课文。既创设了美轮美奂的情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在执教《本命年的回想》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描写春节的诗词。上课时,我让学生先有表情地朗读这些古诗词。在一些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等古诗词后,我作适当地点拨、提示。此时,中国人过春节的情景便仿佛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栩栩如生,可亲可感。通过古诗词的情境导入,学生自然入情入境,在学课文之前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真所谓“积学以储宝”!
五、实验导入,妙趣横生
有时,一个小小的实验,形象直观,新奇有趣,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案例:(我在导入《叫三声夸克》时,作如下设置)
师:我有一个宝贝,想见识见识吗?
生:想。
师:(拿出俄罗斯套娃)这是什么?
生:俄罗斯套娃。
师:(做演示实验:将大套娃拔出,里面是一个稍小一些的套娃;将第二个套娃拔出,里面又是一个更小一些的套娃……如此操作,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小套娃。)
生:(边看边笑)
师:谁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一下俄罗斯套娃的结构特征?
生1:大套娃里有一个稍小一些的套娃,稍小一些的套娃里有一个更小的套娃……
师:很好。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与此结构相类似?
生2:洋葱。
生3:卷心菜。
生4:作笋。
生5:百合。
……
师: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理类似“套娃里有套娃”的课文——《叫三声夸克》。
点评:看到“俄罗斯套娃”,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演示拔“俄罗斯套娃”的实验,让同学们形象地观察到“套娃里有套娃”这一现象。由此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想到“洋葱”、“卷心菜”、“作笋”、“百合”等相类似的事物,这些事物的结构特征与《叫三声夸克》中“盒子里有盒子”的结合特征不谋而合。“教无定法”,贵在教师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六、生活导入,亲切温馨
导入课文时,教师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倍感亲切温馨,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有了生活,就有了体验;有了体验,就有了生成;有了生成,就有了发展。
案例:(一位老师《少看电视多看书》的情境式导语设置)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先请大家用举手的方式回答三个问题,不过大家一定得如实作答(故作郑重状),否则,于你是丢失了诚实之德,于我是被剥夺了发言权,因为没有调查,不了解真实情况,就没有发言权。相信你我能合作愉快。
(生:笑,但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充满好奇)。
师:请听好,第一个问题:你喜欢看电视吗?
(全体学生均举手)
师:请放下。第二个问题:非常喜欢吗?
(80%左右的同学举手)
师:请放下。第三个问题:哪天不看电视就好像少了点什么的同学,有吗
(学生揣摩老师用意,最后有5人举手)
师:谢谢同学们让老师了解了实情,怪不得前两天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告你们的状,倒是把问题都聚焦到了电视上,告了电视一次。说就是因为迷上电视,所以不少同学有书不爱看,作业不愿意做,就算看,就算做,也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最后的结果怎样?你我心知肚明,今天有那么多的听课老师,我就不多说了。
(学生微笑,表示情况属实)
师:这个问题令老师很苦恼,一直想找机会好好劝劝你们,不想这两天读书,居然觅到了知音,帮了我的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劝我们的。
(下发印好的文章,并板书文题、作者)
点评:教师的三个问题呈梯状结构,学生举手人数呈递减趋势,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实情。教师的引导,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牢牢抓住学生的内心世界。由生活导入,如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似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
又如,一位老师在导入《多一些宽容》时,引用了新浪网的三个标题新闻:不满母亲牢骚话一男子竟然打落母亲两颗牙;男子拒交两角存车费,抡钢锁将看车人打成脑出血;七旬老人在北京西客站餐厅休息挨服务员巴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说服力强,由此引出“多一些宽容”,真可谓独辟新径。
情境化导语,为思维定向,为内容定旨,为情感定调!
情境化导语,或以“情”入境,或以“奇”入境,或以“疑”入境,或以“趣”入境。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入情入境。情境,为学生深入文本提供强有力的背景支撑!
情境化导语,因文而异,因势变通,灵活多变,摇曳多姿。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多一份新奇,多一份期盼,多一份鲜活,多一份亮丽!
愿我们的语文教师如魅力无穷的导游,以如诗如画的情境化导语,将学生引入浪漫瑰奇的画山秀水,为打造情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