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王 建
[摘要]: “问题”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培养个人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以下几点: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转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的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敢提问的意识、掌握善提问题的能力。二、创设“问题”氛围。创设民主的氛围,注重从创设情景、实验入手让学生学会质疑。三、注重问题后“交流-评价-总结”方式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问题意识;启发;民主;情境;交流;评价
[正文]
在当今社会的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大环境下,对学生学习也不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这也是课改革不断推广和深化的结果,也是如今教学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对于自然科学,如化学等,更应提倡科学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必须坚持教与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开放、民主的教学。在化学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问题”的重要性,在过去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不会提问题,更不善于发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于不懂不问。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发现缺陷和找出知识间关联的过程,回答问题就是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内涵的过程。因此,不会产生问题,就不会学习。“问题”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培养个人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学生不会提问的真正原因是我们以往教学中没有把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化学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问题”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问”一词,就是既要“学”,也要“问”,而且应侧重于“问”。“问”是学习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思维,增长才干,发展能力的途径。目前的学校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住住侧重于表面的知识灌输,从根本上缺乏师生交流,忽视学生的主体体验过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安静的听,认真的记,毫无质疑地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追求标准答案,慢慢地使自己失去了思考、创新、问题等意识。
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
1、教师应转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的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同学们,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这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积极的精神生活并不是靠记忆力来工作,而是要思考、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我们所要倡导的正是这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需要师生的情感投入,从而使师生情感形成“共振”。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体性,求知欲的催化剂,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本前提。如,在讲“原子结构”时,若直接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过后就忘;但若改为启发式:先展示原子弹爆炸图,问“你知道原子弹为何爆炸?”,再结合讨论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再讲说原子结构如太阳系行星,那学生就易理解记忆了。
2、培养学生敢提问的意识、学会善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接受知识很被动,学习过程中竟无问题可提。即使部分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由于化学是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自然学科,产生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主动学习很有帮助。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有问题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从新的教学理论来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是创造想象力的过程,是真正进入科学的标志。让学生理解,提问体现了自己的个性,既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要有敢提问的意识;学生不仅要敢于提问,而且要善于提问,将问题提到点子上,以提高问题质量,可以分三步来指导学生:
①课前提问:事先要求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学习记录本”上记录,上课前我就欣赏一下他们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对提得好的问题课堂进行讨论,并对该学生当堂表扬。
②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如,在教“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时,就可对学生提问“对题目你有何想法?”学生马上有问题:“空气中到底有什么物质?”、“空气中各物质的比例如何?”、“空气中有氧气,如何知道它占有多少呢?”、“空气中氧气的性质如何呢?”等等,这样可引导学生由这些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兴趣和探究欲。
③课后质疑:在学完新课后,检查自己能否回答课堂同学的问题,再可提出“学了本知识,又可有什么新问题呢?”如,在学习了“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后,又可提出“这些微粒是什么呢?”、“不同物质间的微粒间有何关系?”
在“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重视“问题”与“问题解决”成为改善学习的切入口。学生“问题”不仅打破了“教材”的权威形象,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问题”氛围
1、创设民主的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民主的,这种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创设丰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见解吗?”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使用“你再想想”、让我们都来帮助他”等鼓励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热情鼓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没有什么比鼓励更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不能缺乏鼓励,“你问的妙!”、“你的想法太好了!”也许这几句不起眼的赞美会激发学生不断提问的欲望,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思索。
2、设计情景、实验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手段。
课堂教学情景、实验是使学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前提,是打开学生心灵、开启“问题意识”的金钥匙。一个新颖的情景、一个奇妙的实验,有时会犹如劲风吹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无限的趣味和欢悦。“呀……”的惊奇声中跃出许多“问题”。如在讲“溶液的酸碱性”时,可做如下实验: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画一朵看不见的花,依次喷上A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喷上溶液,竟出现一红色的鲜花;最后喷上溶液,红色的花又会慢慢地消失。对于如此奇妙的情景,学生很惊讶,纷纷提问:“为什么会变红花?”、“这是不是白纸?”、“白纸上有什么?”、“A(或B、或C)是什么溶液?”、“这些溶液有什么性质?”,这大大激起了学生兴趣,再进行适当引导,知识结论自然而出。
三、注重问题后“交流-评价-总结”方式的运用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一方面参与到学生中去,了解各种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针对课堂中随时出现的学生鲜活的问题,教师不是马上给予答案,而应给学生思考,常问些“是这样的吗?”、“为什么这样呢?”、“谁能进一步解释一下?”等启发性的进一步思考的引导。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在这综合的基础上,学生要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在交流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想法。
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其内容和方式也将不断更新,不断深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这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这同时也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等方面和谐发展,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