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唤醒天使
陆 群
前年,我有幸听了王栋生老师的讲座。他的儒雅、睿智、非凡的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对他膜拜不已。带着这种心情,我阅读了《致青年教师》。
当我对当前的教育制度产生质疑时,书中展现的理想的教育图景,让我对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期许;当我在教书育人中遇到困惑时,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又为我拨开眼前的迷雾……
有一次我在初一(2)班上政治课时,了解学生是否有爱好特长。学生都低低地说:“没有。”突然有人在下面高声地告诉我:“承灏骐!他会拉二胡!”“承灏骐?他居然会拉二胡?”我心里不禁一个咯噔。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他,我会用“慢”。他不仅上课回答问题反应慢,而且写字的速度慢,每次考试总是在及格线上挣扎。从功利的眼光来看,他要成绩没成绩,要能力没能力,简直一无是处。没曾想,他居然有这样的一面。然而功利的教育,往往让我们只关注成绩,忽视了学生其他的优点。一旦学生学习上不理想,我们难免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立体的人,我们要关注他的方方面面。既要观察课内,也要观察课外;既要关注成绩,也要关注品德修养,努力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星星》中,那些孩子如果没有遇上合适的老师,他们就是问题学生,他们的音乐潜能、美术潜能将永远得不到开发。因此,我们要全面地评价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的,他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用智慧唤醒孩子内心的天使,那么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成为幽默的、智慧的教师。幽默是调节情绪的一个有效做法,能缓和气氛,避免尴尬,反映一个人的机智、豁达。教师的幽默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即使是批评教育学生,幽默感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我在初一(2)班讲语文练习,一位学生听着听着整个人趴在了桌上。这是一位比较懒惰的学生,平时没少挨我的批评。我刚想严肃地批评他,但忽然我脑中灵光一闪,半开玩笑地说道:“梁宇航,你这是要和练习册做个亲密接触吗?”他听了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然后立马把头抬了起来,而且后半节课听得也很认真。显然,我的这次小幽默与原来毫无艺术性的严肃批评相比,效果要好得多。但是遗憾的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的这种幽默感太少了。每天像陀螺一样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田荒芜,看不到生活中美丽的风景,更磨灭了仅存的幽默。
教师还应该是智慧的。我们可以纯真,但是不能单纯。我们要相信学生有天使般的天性,但是不能愚蠢到学生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通俗地来说,就是要让学生觉得我们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因为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没有魏书生、李镇西这些名师的气场,没有他们那样丰富的人生阅历。万玮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就提出,年轻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适度的安全距离,这样也是保护自己的做法。我觉得他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还没有修炼到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谎言,一眼就能大致看出学生的品性的地步,那么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反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指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自己不是要有一桶水,而是要有一池活水。有诗云:“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育学生也是这样的,我们教师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凭经验办事,而是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听名师的讲座,拜读他们的著作,领会他们教育思想的精髓。遗憾的是,我们农村初中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眼界比较狭窄,只能通过拜读名家的书籍来充实自己。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增长智慧的一个有效途径。任何名家名师能够成名成家都没有捷径,写教育教学反思几乎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在思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说实话,现实教育教学中总是没能坚持下来,这也是自己的惰性造成的。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之路上,我们会遇到种种困惑,也会经历种种无奈;我们有抱怨和气愤,也有收获和喜悦,我们痛并快乐着。当我偶尔身心俱疲,满发牢骚的时候,我会在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且行且珍惜。
点评:本文论述层次清晰。着重从“我们要成为幽默、智慧的教师”、“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反思”等角度来论述。学生是立体的人,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如何让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想办法。办法总是有的,只要我们肯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