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张 圆
在学校的要求下,本人拜读了吴非专家的书,以为是本教育理论,看来看去也就是本教育经验分享的书籍。但是他的文字朴素无华,的在书中没有高谈阔论,有长者的欣喜,有智者的提醒。教育专家还是很无私的,把自己宝贵的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少走黑路,下面结合书本来谈谈我对教育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首先,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有句名言“若是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当有一桶水”不仅仅年轻老师要读书,所有老师都有读书,把读书看成一个政治任务,把读书看成一个从业的标准吧,这个社会就连教师都不喜欢读书,那这个社会还有救吗?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就算把一生几十年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也还是很有限的。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从资料上看,当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不及时"充电"很快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所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惟有把教育延长为终身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教育需要创新
我所说的教育要创新和创新人才不是一回事,我的创新是指教育者本身的创新,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師,为了教会学生节约,将学生扔进垃圾桶里的饼子捡起来当着全班50多名同学的面吃了,这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老教师之所以能让学生感动,那是他有丰富人生经历,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素。我想这位教师真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精神可嘉。我是办不到的,况且即使我做到了,我想我的学生肯定说我脑子有问题,要么就是作秀。这也就是老教师的行为准则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有时候老教师的经验是要有选择的,有创新的实践、体验、感悟,而不是生搬硬照的模仿,如果那样就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再次,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的教育要符合社会主义方针政策,而不是符合某个领导,某个学校的,我们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生活的公民,培养新中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朴实厚道、聪敏纯真、关爱环境的自然人。教育应该摆脱那些造假、虚伪、形式主义的教育模式,让学校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提高社会主义的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教育学生时,要慢,只有慢才能让学生接受。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直接针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目前,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解不开的名校情结和受制于高考指挥棒的追逐高分的应试教育可以给人带来诸多的功利,这种功利教育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孤独症、学习焦虑症、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心理问题,甚至体质也在变差。
最后,生本教育
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吴老师教育我们要爱护学生,心中有学生,这个是非常好的,如今师与生的身心健康均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问题。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旦使学生成为考分的富翁、情感的乞丐,应试的强者、精神的弱者,教师就只能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那么就会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合未来长久发展的人” 和“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越来越远。何时才能以人的发展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来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征,符合学生发展的应有的教育。特别是现代社会,人工智能,高科技等工具的飞速发展,学生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理解学生的想法,这个也是要跟得上时代的部分,特别是有些教师,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点评:本文从“首先,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其次,教育需要创新”、“再次,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最后,要注重生本教育”等角度来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建议抓住一个切入点,深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