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课记录
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历来是初三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即实又活,既落实常规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又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困扰文言文教学的难题。3月27日、4月2日,张洁老师、卜萍老师分别执教《愚公移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了交流、探讨。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张老师以三个主问题“讲述一个故事”、“评议一个人物”、“感悟一个道理”展开,由浅入深,整堂课的思路清晰流畅。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很有张力,以点带面,既重知识积累又重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很有智慧含量。同时张老师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尤其是对课堂上较安静的学生,能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教学真正做到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教学中,卜老师紧扣“诗圣”之“圣”展开教学,通过整体感知(用四字短语概括每小节内容)、研读探究(感受秋意、踏访草堂、走近杜甫)等环节深入研读诗歌内容,问题设计针对性强,富有思维含量;尤其是能结合杜甫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巧妙地拓展迁移,引导学生以诗学诗,深入理解本首诗歌的主题,真切感受诗人身居陋室仍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圣人”情怀。
在对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给予肯定、赞扬的同时,大家也真诚无私地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首先是如何更好地调动初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更自信、洒脱;其次“书声琅琅”是情智语文十分鲜明的特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感受秋意、踏访草堂、走近杜甫”细读文本、想象画面之后,教师也可以选择诗歌中的关键句、重点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以更准确地体味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
通过备课、上课、评课、听课,让教师在每次活动中相互研讨、互学互进,带回去一些有关“情智课堂”教学中的借鉴和思考,进而提升各自的专业水平,这正是语文教研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