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5-04-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卜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作者:杜甫
  执教: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卜 萍
时间:2015/04/02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一位诗人何以能得到如此高的尊崇?让我们一起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去感悟杜甫的人格魅力。
生:(若有所思)
一.整体感知
师:听读课文,尝试用四字短语给每一小节加个小标题。老师先作个示范。如,第一小节:秋风破屋。请同学们仿照我的例子,扣住每一小节的关键词语,给下面的三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生1:第二小节  倚杖叹息。
师:诗人为什么会“倚杖叹息”?
生2:因为“群童欺老”。
师:他们做了什么事?
生3:“公然抱茅入竹去”,群童抱茅。
生4:第三小节,长夜难眠。
师:很好。最后一小节呢?
生5:遥想广厦。
师:这是诗人的愿望。
(板书)渴盼广厦。
二.感受秋意
师:这是一个                  的秋天。
找出描写秋天的语句,感受其特征,并用“我从……(词语/句子)看到了一个…….的秋天”的句式,在小组中交流。
生:(思考,小组交流。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进入全班交流环节。
师:这是一个                  的秋天。抓住关键语句,我从……看到了……的秋天”。
生6:我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看到了一个萧索的秋天。
师:品味“怒号”。用一个成语形容“秋风”。
生7:狂风怒号;狂风肆虐。
师:狂风之后呢,天气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8:我从“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看到了一个凄凉的秋天。
生9:我从“漠漠”这一词语中,想到了“乌云密布”这一成语。
师:从“雨脚如麻未断绝”中,我们可以想到“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凄凉肃杀”、“大雨如麻”等成语。
三.踏访草堂
师:这是一个                 的草堂。
找出描写草堂的语句,感受其特征,并用“我从……(词语/句子)看到了一个…….的草堂”的句式,在小组中交流。
生10:我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感受到这是一个破旧不堪的茅屋。
师:杜甫这个家是用什么搭建而成的?
生11:茅草。
师:屋里有哪些生活用品?
生12:布衾;床。
师:很好。
生13:我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中,看到这是一个十分俭朴的茅屋。
师:仅仅是俭朴吗?
生14:寒酸。
生15: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师:(赞许地)很好。
生16:我从“布衾多年似铁”中看出被子很冷。
师:为什么很冷?
生17:很薄。
师:为什么这么冷?我们常用“滴水成冰”形容“冷”。
    但作者却写成“冷似铁”。
    为什么是“冷似铁”而不写成“冷似冰”?
   “铁”与“冰”有什么区别?能分辨吗?
生18:从外观上能分辨。铁是黑色的。说明很脏。
师:很脏,为什么不洗洗呢?
生19:因为没有可换的被子。
师:家徒四壁。
师:(点拨)作者写成“冷似铁”,而不写成“冷似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质感。铁的质感更硬。更硬,也更能突出“冷”。这被子已没有一点柔软的感觉。因为这被子用的时代实在太久了。因而“冷似铁”突出了杜甫当时一贫如洗的境况。
生:(恍然大悟)。
四.走近杜甫
先分析1—3节
师:勾画出描写诗人形象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形象地描述你所看到的诗人的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和神态进行描述)
生20: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姚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杜甫的贫穷。
师:这几句诗句是外貌吗?
生21:不是。
师:你能描绘一下吗?
生22: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仰头看着屋顶的雨水漏着,望着雨水“哗哗哗”地滴进茅草屋里,无奈地叹息着。
师:很好。
生23:第二小节,我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何杖自叹息”,从“老无力”中,可以看出杜甫心有余而力不足。孩童们抱着茅草进入竹林里了,他对此无可奈何。这真是“雪上加霜”。
师:你能描绘一下吗?
生24:南村的一群儿童,十分调皮。他们见我年老,力气小,就当着我的面,毫无顾忌地将我屋顶上吹落的茅草抱起来,飞快地跑进竹林里。我嘴唇干燥,高喊着:“孩子,这茅草我还要盖到我的屋顶上去,快还给我。”但孩童们根本不听我的话,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气喘吁吁地回到屋里,靠着拐杖,独自无奈地叹息。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一位体弱多病的诗人,一位穷困潦倒的诗人。你还看到了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25:我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可以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独自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师:为什么难以入眠?
生26:因为诗人忧国忧民。
师: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诗,真实、生动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因此被称为“诗史”。让我们走进诗人生活的那一个年代。结合安史之乱后杜甫的其他诗作,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的认识。
生2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师:注意,“国破山河在”的“国”,是指国都长安。
生28:“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
师:通过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人生?
生29:《新安吏》,写官吏村庄“点兵”,将未成年男子也当作壮丁来抓,骨肉分离,生灵荼炭。
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现了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想起张养浩的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草堂背景
    出示课件:
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经历者和受害者。他丢了官,坐过牢,冒死出逃之后又无以谋生,只得不远千里,举家流亡到四川成都,在一个叫浣溪江的地方暂时落定脚跟。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东借西凑、费劲周折。安顿的日子没过多久,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又把这临时的居所也给毁了。面对无情的凄风苦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儿挨冻受饿,那种痛心、无奈、悲愤,可想而知。穷困潦倒的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这时杜甫更多的想的是什么呢?
五.聆听杜甫
(出示课件,按照课件提示,师生有感情朗读。)
虽然自家屋顶被掀,屋漏床湿,但杜甫心里想的却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虽然自家布衾似铁,娇儿恶卧,但杜甫心里想的仍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虽然自己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彻夜难眠,老泪纵横,但杜甫心里想的还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天下寒士得广厦的夙愿,他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呼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句万古流传。我们解读文本,不仅要看作者说了什么,更在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杜甫的人格魅力,在于他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牺牲自我,忧国忧民,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悲悯情怀。
生:(深情朗读最后一小节)
六.拓展延伸
师:你能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完成这副对联的下联吗?
上联:范希文处庙堂心系四海布衣
生30:杜子美居草堂情系天下寒士
师:很好。对得很工整。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还记得他们的肺腑之言吗?
生31:陆游有句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32: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杜甫是“大杜”,杜牧是“小杜”。
生3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有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3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句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35:顾炎武有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篇诗歌,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没有了。
师:那老师有一个疑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里的“盗贼”,是真心话吗?
生36:孩子调皮,抱了茅草就跑。
师:这群孩子把茅草抱回去干什么?
生37:烧火。
师:还可以作什么用?
生38:盖自己的房子。
师:这些孩子抱住了杜甫茅草屋上的茅草,可能因为调皮,也可能因为想当作燃料燃烧,也可能是为了遮盖自己家的房子。一句话,他们也很贫穷。
师: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意思是说: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这一故事又一次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七.课后加油
1、运用联想和想像,将本诗扩写成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假如杜甫穿越到现代,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文体不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